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国考”数据:疫情的第一个年头2020年,2508家参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的医疗盈余为负。而在2019年,亏损的三级公立医院不足20%。


  如今疫情过两年半,有些医院都快要撑不住了。如辽宁丹东某医院职工反映,已经连续5个月没发工资了。那么,问题来了:有着国家支持的公立医院系统,运营为何如此脆弱呢?


一、即使没有疫情,10年的医疗黄金扩张期也才刚刚结束

  回到疫情前,近年国内很多医院也都在新建、扩张,然后又突遇医保改革DRG限费,收入本就下降,何况医院多了竞争大,病人会分流,而医院扩张成本支出却一直在增大。


  • 也就是说,10年的医疗黄金扩张期,国内很多医院都是一度高负债大举扩张,随后面临医保控费、经营困境无力偿还的现状。

      这么理解吧,这就跟疫情前大举扩张,然后突然资金链断裂的房地产公司也是没什么区别的。记得2010左右我有个亲戚刚入行做医疗销售那会儿,最疯狂的时候,一个科主任就能立项批掉上千万的新设备。


  • 于是,各大医院比拼上机器人,还有“AI术前软件“,“智慧手术室”,大搞设备竞赛。那时候,为了“新技术“,”多中心实验“,和器械药企一起验证”更好的疗效“,大批推进昂贵的进口新产品。

      尽管医生们也会私下反馈有些设备并不好用,比如骨科手术,用机器人打钉,费时费力还慢,远不如手打的好。但也不妨碍某些医生们秀case,参加各种病例大赛,上学术论坛等,各种逼格活动如火如荼。


  • 其实这黄金扩张的10年,一直到2019年冠脉集采打响第一枪,才戛然而止。随后又是疫情三年,加速医保亏空。于是“万物皆可集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覆盖各个科室各耗材线,钱突然没了,可设备也要保养,债务也是还在的。

    二、疫情时代下,各地公立医院出钱出力,支出再次大增

      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所有的方舱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出钱建设和运营的。是的,你没看错!方舱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出的钱和人。这些钱国家最终会买单吗?我也不知道,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这样的消息。


      比如上海杨浦区某三甲医院在疫情期间建设、运营了两家方舱医院。根据数据,两个月一共花费超过2亿元,医院同时有200多名医护人员在方舱医院值守。


      再看看一个核酸的流程,医院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其次,医院核酸方面的采购也不是医保能出钱吧?你想想:小医院一半多的人出去采核酸,医院的业务量,业务承受力自然会下降,本来开两台的门诊,开一台,自然就有区别。


  • 同时,疫情导致常年防疫物资支出也是大幅增长,各种新建改造才能符合要求,诸多防疫物资采购成本是市场价的2-3倍,如员工使用的一个同品牌N95口罩要求更高,医院采购要10块钱,都会比大家去药店买的贵,然后就是疫情封控期间病人也会相对大幅减少。

      疫情时代下,我们可以想想:公立医院的哪些收入部分会亏损?当然,大医院的住院门诊病人也许一直还都是满的,只要不是医院本身关门,医院的总体收入不会受到影响,但是防疫支出确实变多了。


    三、最后,公立医院本就拧巴,既是事业单位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自负盈亏的

      要知道,毕竟公立医院是公益性质单位,不允许有账面上大规模盈利。同时,公立医院也不缴税,但是公立医院的医疗价格都会受到多部门的严格控制。


      同时,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机构,承担很大一部分疫情防控任务,如果光靠各地疾控中心那几个人,累死也搞不定,这就注定大多数地方公立医院防控物资,人员消耗基本就是纯支出,没有回报。


  • 也就是说,目前公立医院的地位确实有点拧巴,它既是事业单位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自负盈亏的。要么改成事业单位,工资和待遇跟公务员看齐,业务能力不论高低就那么些死工资旱涝保收?这样的话,我们的医保要投多少钱啊。

      要么完全市场化,医术高超的病人多挣得多,医术低劣的没病人挣得少,有钱的病人享受更好的服务,没钱的病人回去凑合。但是,这种情况病人乐意吗?哪里再去10元看专家号?


  • 那能咋办,当然就只能医院自负盈亏了。当然如果想要公立医院盈利也很简单,放开公立医疗机构自主定价权。只要价格不受相关机构单位的严格管控,我相信二甲以上的公立医院应该大部分都有比较丰厚的盈利,可这现实吗?

    最后的话:医院是用来盈利的吗?

      公立医院是国家的事业单位,是公益性机构。但是医院的资金来源不是国家的直接拨款,仅由医保+病人自费两部分组成。看来,医院本就应该是亏损才是正常,盈利才不正常了。


  • 总之,按理说医院收入少是好事,因为民众没有或很少去医院看病了。也就是说,大家身体更好了,这难道不好吗?所以,医院本就不应该与收益挂勾,而是免费的公共服务机构,不会有亏盈问题,这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