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近半公立医院亏损加剧,公立医院的运营为何如此脆弱呢?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国考”数据:疫情的第一个年头2020年,2508家参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的医疗盈余为负。而在2019年,亏损的三级公立医院不足20%。
如今疫情过两年半,有些医院都快要撑不住了。如辽宁丹东某医院职工反映,已经连续5个月没发工资了。那么,问题来了:有着国家支持的公立医院系统,运营为何如此脆弱呢?
一、即使没有疫情,10年的医疗黄金扩张期也才刚刚结束
回到疫情前,近年国内很多医院也都在新建、扩张,然后又突遇医保改革DRG限费,收入本就下降,何况医院多了竞争大,病人会分流,而医院扩张成本支出却一直在增大。
这么理解吧,这就跟疫情前大举扩张,然后突然资金链断裂的房地产公司也是没什么区别的。记得2010左右我有个亲戚刚入行做医疗销售那会儿,最疯狂的时候,一个科主任就能立项批掉上千万的新设备。
尽管医生们也会私下反馈有些设备并不好用,比如骨科手术,用机器人打钉,费时费力还慢,远不如手打的好。但也不妨碍某些医生们秀case,参加各种病例大赛,上学术论坛等,各种逼格活动如火如荼。
二、疫情时代下,各地公立医院出钱出力,支出再次大增
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所有的方舱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出钱建设和运营的。是的,你没看错!方舱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出的钱和人。这些钱国家最终会买单吗?我也不知道,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这样的消息。
比如上海杨浦区某三甲医院在疫情期间建设、运营了两家方舱医院。根据数据,两个月一共花费超过2亿元,医院同时有200多名医护人员在方舱医院值守。
再看看一个核酸的流程,医院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其次,医院核酸方面的采购也不是医保能出钱吧?你想想:小医院一半多的人出去采核酸,医院的业务量,业务承受力自然会下降,本来开两台的门诊,开一台,自然就有区别。
疫情时代下,我们可以想想:公立医院的哪些收入部分会亏损?当然,大医院的住院门诊病人也许一直还都是满的,只要不是医院本身关门,医院的总体收入不会受到影响,但是防疫支出确实变多了。
三、最后,公立医院本就拧巴,既是事业单位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自负盈亏的
要知道,毕竟公立医院是公益性质单位,不允许有账面上大规模盈利。同时,公立医院也不缴税,但是公立医院的医疗价格都会受到多部门的严格控制。
同时,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机构,承担很大一部分疫情防控任务,如果光靠各地疾控中心那几个人,累死也搞不定,这就注定大多数地方公立医院防控物资,人员消耗基本就是纯支出,没有回报。
要么完全市场化,医术高超的病人多挣得多,医术低劣的没病人挣得少,有钱的病人享受更好的服务,没钱的病人回去凑合。但是,这种情况病人乐意吗?哪里再去10元看专家号?
最后的话:医院是用来盈利的吗?
公立医院是国家的事业单位,是公益性机构。但是医院的资金来源不是国家的直接拨款,仅由医保+病人自费两部分组成。看来,医院本就应该是亏损才是正常,盈利才不正常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