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绿色癌症之称的炎症性肠炎、克罗恩病在广东纳入门诊特定项目后,给患者群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大肠息肉手术后往往极容易复发,消化科医生们有什么新的破解之道?


  11月7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正式启动。来自国内外顶尖的消化科专家将现场分享医学领域在消化道疾病预防、诊疗、手术后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最新进展。


  “我们医院是国内最大型的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在治的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炎患者超过4000人。而广东省率先将这一疾病纳入门诊特定项目并给予医保基金支付后,让患者获益良多。起码患者们的个人负担大大减轻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教授表示道。


  每月治疗费数千元


  炎症性肠炎进门特减轻患者负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在内的炎症性肠炎,因其对消化道的侵害且难于彻底治愈,一直被称为绿色癌症。疾病虽罕见,但患者需要长期的用药、反复的手术,经济上的负担其实是比较沉重的。


  高翔表示,在中山六院,接受门诊随访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超过4000例。平均每人、每月的花费高达数千元。


  而就在稍早前的10月23日,广东省医保局对现有的门诊特定项目进行了扩容,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全部被纳入广东医保门诊特定项目当中。


  “这对于患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福音,加上不少针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药物纳入到医保,这一类患者的医疗支出是大大减轻的。”


  高翔同时透露,目前针对炎症性肠病的新药、生物抑制剂、单抗等,国际、国内上市时间几乎同步,这也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只是上市是一方面,这些生物抑制剂、单抗往往价格昂贵又是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这些最新的治疗药物治疗,患者每年的负担将超过10万元”。


  好消息是,目前国家已经针对一些炎症性肠病的最新药物开展国家谈判,并逐步的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当中。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内科治疗前景,将更为光明。


  “虽然药物治疗这块进步很大,但外科治疗领域的医保支持却略显不足。因为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手术,当前的医保并没有明确的支付倾斜。一台成本六万元的手术,最后医保核算后支付两万元。其实相当部分的炎症性肠病,是需要通过外科手段干预的”,中山六院消化外科练磊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规模约有200万人,尽快理顺外科手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医保支付问题,尤显必要。


  中成药黄连素能减少大肠腺瘤手术后复发


  本届消化疾病周,尤其注重了对青年团队研究成果的关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青年医生邹天慧,就凭借其所在团队从事的“小檗碱vs安慰剂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项目研究成为大会大会临床研究分享交流会上的“十佳研究”内镜组项目之一。


  邹天慧表示,有95%的结直肠癌自腺瘤发展而来,早期摘除腺瘤,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的发生。但这些腺瘤往往特别容易复发,复发后不加注意,依然有进展成癌症的风向。


  邹天慧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诸多药物的遴选后发现,中成药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在体外能够抑制腺瘤的生成,小鼠等动物实验也同样观察到了能够预防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功效。


  “我们联合了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7个结直肠癌高发的东部沿海省市的中心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对1108名腺瘤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小檗碱和安慰剂的对照观察。”


  结论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运用小檗碱干预组的腺癌复发率,要比安慰剂组降低了23%。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了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消化子刊上。


  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争取手术机会


  他们的长期生存已不是梦想


  消化道肿瘤多发,由于早期干预意识、技术的缺失,导致晚期消化道肿瘤占比较高,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


  中山六院副院长、消化外科专家吴小剑表示手术切除是根治实体肿瘤的基石,也是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对于局部晚期消化道肿瘤,能做到根治性切除,必须要手术切除;若无法根治性切除,可以尝试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看看能否使肿瘤退缩从而有机会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对于已出现肝、肺、腹膜等远处转移的晚期肿瘤,如果转移灶局限可切除,也应该积极同期或分期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当然,无论是局部晚期还是远处转移者,除了外科手术外,都需要辅以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或免疫治疗等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以进一步改善预后。


  随着医学的进步,药物研发和器材上的推陈出新,现代医学针对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方案也越来越多。吴小剑表示,“虽然晚期消化道肿瘤整体预后明显劣于早期肿瘤,但正如我前面所说,如果能做到根治性切除,再辅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部分病例是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