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种付费为主,多元医保支付方案

   现阶段中国医疗改革采用的是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其中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是重点推行的两种方式。


   2019 年,中国先后启动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2023 年底,全国九成以上医保统筹地区已经开展按病组或病种分值付费。


   2024 年 7 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 2.0 版分组方案,使改革向纵深推进。


   这两种方式都是将 “为治疗过程付费” 变成 “为治疗结果付费”,通过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检查和治疗。


  其他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 对日均费用稳定且需长期住院的癌症治疗、功能障碍康复等部分病种,采用按床日付费方式,避免 “长住院” 患者被推诿或 “被出院”。
  • 对于使用新药耗新技术、病情复杂、医疗费用高的危重症等特殊病例,可按照特例单议机制,由医保基金按程序单独结算。

    DIP和 DRG

      DIP(按病种分值付费)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 DIP: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技术,根据真实住院病例,将每个诊断按其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医保经办部门在总额预算机制下,依据年度预算总额、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总分值等因素计算分值点值,再根据分值点值、医疗机构总分值等指标,确定给各医疗机构的支付金额。
  • DRG: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合并症与并发症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个组,每个组里的患者病情、治疗方式都较为相似,医保局会对每个组设定一个医保基金定价,医保按此套餐价格支付医疗机构,而非按实际发生的服务项目费用支付。

    实施优势

  • DRG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通过统一的收费标准,遏制了过度医疗行为,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推动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机构为确保患者得到合理治疗,会更加注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性,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 DIP医保支付智能化: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医疗费用的精准预测和控制,避免医保基金浪费,提升医保治理效率。推动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促使医疗机构注重内部成本管控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适应中国国情:作为中国独创的支付方式,DIP 基于信息化、大数据的广泛认知和应用,便于比较同一病种组合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治疗费用差异,促进区域内医疗机构间的专业分工和良性竞争,也利于业务主管部门考核与监管。

    可能存在的不足

  • DRG:部分医院为了控制成本,可能会出现减少必要医疗服务的情况,如提前让患者出院、减少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项目等,进而影响医疗质量。
  • DIP影响学科建设:部分医生为追求 “医保结余”,可能更倾向于接诊小病,而对大病的接诊意愿不高甚至推诿患者,进而影响医院学科建设。引发其他问题:可能出现该做的项目和检查不做,将一次可治疗的疾病分解几次住院,或者收治 “低点数 / 分值” 的病种,甚至低标入院 “造点数 / 分值” 等情况,还可能降低患者满意度,影响医保支付数据质量。

    应用范围

  • DRG:适用于复杂病例的治疗,广泛用于公立医院和部分私立医院,尤其在医保支付和结算过程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DIP:适用于治疗路径较为标准化的疾病,如手术、分娩等,常用于病种治疗路径明确的疾病,在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应用较为广泛。

    设计理念与分组原理

  • DRG:强调病例组合,以固定的支付标准来激励医疗机构,依赖于临床经验,通过专家判断将病例分到不同的组别,具有 “多病一组” 或 “多操作一组” 的特点。
  • DIP:侧重于大数据分析,以病种分值作为支付依据,其分组基于历史数据,强调对临床客观真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具有 “一病一操作一组” 及组内差异较小的特点。

      #dip付费##DIP##什么是医疗DRG##医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