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异地就医备案实现网上“秒批”深圳119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省及跨省结算平台
异地就医备案实现网上“秒批”;119家市内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与省内20个地市1029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从深圳市医疗保障局获悉,我市大力推进“互联网+医保”政务服务,畅通异地就医备案渠道,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市医保部门大力推动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截至11月15日,已有119家市内定点医疗机构接入省内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其中三级定点医院100%接入,二级定点医院92%接入,一级定点医院90%接入;实现与省内20个地市1029家定点医疗机构和符合备案条件的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与此同时,我市已经全链条打通深圳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实现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及医疗救助住院费用异地就医“一站式结算”。
我市医保部门通过“两增”“两减”“一缩短”来畅通异地就医备案渠道,“两增”即在原有窗口受理的基础上,新增网上办理、电话传真2种渠道,让参保人“足不出户”也能申请异地就医备案。
“两减”
“两减”指精简备案申请材料和减少审批环节,采用事前承诺、事后监管的方式,推行“承诺制”,参保人仅需承诺异地居住地信息真实有效,不需再提供其他证明材料;同时取消就医地经办机构及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审批盖章程序,减少人工受理和复核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一缩短”
“一缩短”指全面缩短办理时限,全面上线异地就医备案网上“秒批”服务,实现24小时即时备案,截至11月15日已成功“秒批”2369例,极大方便了参保人。
据市医保局统计,截至11月15日,我市参保人累计通过省平台结算15.19万人次,医保记账金额达22.27亿元;通过国家平台结算9222人次,医保记账金额达1.38亿元。我市医疗机构通过省平台为省内20个地市异地参保人提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14.74万人次,医保记账金额14.33亿元;通过国家平台为省外参保人提供直接结算服务11.55万人次,医保记账金额达16.62亿元。
消失的挂号窗口 科技改变深圳人的就医方式
2013年时,儿童医院预约就诊率还是16.04%,2018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90.01%。患者等候的时间也从原来的4—6小时缩短至一小时。
原来4000人的时候,医院就人满为患,但2019年1月,医院最高峰8516人时就诊仍井然有序。
在提升患者就诊效率、就诊体验的同时,医院也节省了人力成本。
原来全院的收费窗口有36人,经过智慧门诊服务后,减少到了21人。“以前都是单一的一卡通诊中支付,现在自助机和线上支付的比例达到了65%。”
现在,深圳儿童医院现在所有的咨询、预约、支付都依托于微信公众号。2015年,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关注量还只有6000多人,截止今年9月份,儿童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增至114万粉丝。
深圳市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钛媒体付梦雯制图)
深圳儿童医院微信一期工程做了智能支付,二期工程则往住院延伸,住院病人在办理住院手续时,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所有的缴费全部可以通过微信自助缴费,每天可接收实时清单,即时缴费。
与深圳儿童医院仍保留2-3个挂号窗口不同,南山医院干脆全面取消了挂号窗口。
取代线下挂号窗口的是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中医院一年的门诊量在200万人左右,其中移动端的支付比例已经占45%,窗口支付比例约为30%,自助机的比例约为16%。而移动端的支付比例中,超过90%来自微信公众号渠道。
深圳中医院微信公众号有60万粉丝,在中医医疗机构互联网影响力排名前十。平时公众号上会发些中医科普和养生知识,唐雄伟听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挺惊讶,他是深圳市中医院质信部计算机中心副主任。
2016年,深圳中医院开始做移动支付全面铺开,当时唐雄伟设计的思路是对门诊病人分流、分时段、分区域,一开始就在线上完成支付,直接把病人导向了就诊区,让患者不在大厅停留。
在深圳中医院,原来要在收费窗口、挂号窗口、领药窗口排队,这些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全部实现。而这些所有的设想全部集成在微信公众号上。
深圳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钛媒体付梦雯制图)
如果去中医院就诊,患者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取号后直接去医生处;医生看完后开医嘱,费用信息会通过手机传送给患者,通过微信点一下就能实现缴费,假如购买的是中药,填完家里的地址就可以直接送药到家,检查和检验报告也可以直接推到微信里。
2016年初,深圳市中医院还有排队现象,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以前,南山医院一位患者的就诊时间基本上是早上7点或8点来挂号,挂完号后等4、5个小时才弄完。南山医院网络技术科副主任吕周平测算了一下,现在,挂号、就诊、拿药,全部弄完平均时间是45分钟左右。
“以前看病,患者挂号、候诊、就医、取药、做检验,整个节奏都是患者自己在驱动,不停地找、不停地问。对医院不熟悉,看病的时间就越长。”吕周平的设想是信息驱动,通过信息告诉患者现在该去干什么,哪里更繁忙、优先做哪一块。
南山医院微信公众号(钛媒体付梦雯制图)
早在2015年8月,深圳市便以罗湖区为试点启动了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两年时间,“罗湖模式”便成了全国医改的一张名片——建立了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机制。
2014年至今,罗湖区社康中心诊疗量年均增幅高达34%。
为了让患者下沉到社康中心,深圳市推出了一个政策:通过价格杠杆引导病人到社康看病,病人到社康里看病,挂号费只收十块钱,药品在零加成的基础上打七折,检查费打八折。
以前,很多老百姓到社区找不到要看的专家,还是得向上转,所有的检查重新做一遍。现在,罗湖医院集团内部副高以上的医生可以把工作室直接设在社康,专家定期在社区坐诊,如果需要转诊再向上转。
原来社区的病人量很少,从2015年开始,最少的增加量也有30%,现在罗湖区集团管辖的社康中心门诊量一天是1万左右,集团里几家医院的门诊量加起来七八千。
罗湖医院集团就诊量变化
“我们社康的门诊量已经超过医院的门诊量”,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信息中心主任陈家林告诉钛媒体,这导致社康中心需要信息化支持,病人排队、挂号、缴费,有了移动支付后,病人可以线上扫码实现自费缴费和医保缴费。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综合深圳特区报 CUTV 读创来源:深圳发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