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创新药进入广东医保,患者皮损清除将达“90分”
市民高先生(化名)自去年10月开始出现头皮皮疹和瘙痒的症状,随后瘙痒还蔓延到了全身,对容貌外观造成一定困扰,十分影响睡眠质量。经医生确诊,他患上了重度特应性皮炎。适逢医保新政落地广东,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林志淼为他开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药乌帕替尼纳入医保后的首张处方。此次新医保目录在广东执行后,乌帕替尼按乙类报销,高先生这次医保报销后自付部分约400-500元。
记者获悉,乌帕替尼是一款具有创新意义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药,以更快速、更高效的皮损清除和止痒效果,让患者迅速回归生活。同时,纳入医保后患者自付比例下降,有助于患者坚持长期治疗,提升患者长期治疗的信心。
患者多会容貌焦虑,产生自卑感
据林志淼介绍,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一个疾病,被称为皮肤科的“头号”疾病,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为例,特应性皮炎的门诊量长期位居前列,可见这种皮肤病不容小觑。
特应性皮炎给患者带来的一大困扰是不同程度的皮损,包括红斑、丘疹、水疱、脱屑、龟裂等症状,“容貌焦虑”“不愿抬头”是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常态。“特应性皮炎对成年人最大的影响是社交,伴随疾病而来的皮损往往表现在头面部、颈部等外露部位,可能会让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比如不愿意穿凉快的衣服参与社交活动等,此外也会对患者的择偶和婚恋造成较大影响,”林志淼表示。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林志淼
除了皮损对容貌外观的影响,特应性皮炎引发的瘙痒同样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睡眠质量,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双重负担。林志淼介绍:“特应性皮炎可能会在晚上困扰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白天没有精力生活,严重时甚至在白天也会造成严重瘙痒,让患者无法专注工作,降低工作效率。”
青少年和儿童患者大多数疾病严重程度比较高,而且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成长的阶段,相较于成人,AD对于青少年患者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林志淼还指出:“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皮肤的过度瘙痒,再加上错误的指导,会导致患者饮食方面出现很大的偏差,比如很多孩子不敢吃各种动物蛋白。其次,青少年和儿童处于对外表比较敏感的时期,孩子难以融入群体,有一些户外活动也参加不了,比如说夏季瘙痒比较强,不方便和同学进行游戏或者体育活动。另外,AD导致的皮损往往发在头面部、上肢等外露部位,容易让青少年对自身形象过度关注,甚至造成心理负担,影响个体自信心。”
多种治疗手段可选择,但患者的治疗需求未被满足
随着医学界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日渐深刻,临床上现已涌现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用药、紫外线疗法、传统免疫抑制剂、激素和靶向生物制剂几大类,但特应性皮炎患者仍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林志淼认为,现有药物大多数难以实现长期安全、高效地控制疾病,特别是对于中重度患者而言,由于疾病负担更重,缺乏非常有效、安全性高的控制和治疗的方法。还有就是起效快慢的问题,大多数药物目前是处于一种起效很缓慢的状态,或者是疗效不彻底,很多患者期待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多数药物起效较缓慢,很难在1到2周内实现快速控制,往往导致患者因疾病饱受折磨多时;另外,患者对高皮损清除率的需要,容貌外观是个体活跃于社交生活的重要“门面”,患者迫切希望达到更高的皮损清除效果,但大多数的药物难以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实现说皮损完全清除或者是接近完全清除。
医保新政落地广东,提升创新药物治疗可及性
目前临床上对于特应性皮炎治疗的常见评估标准为EASI 75,即患者在使用药物后原有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改善了75%。既往大多数外用药很难达到EASI75,近年随着以乌帕替尼为代表的小分子口服靶向药的广泛应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据了解,乌帕替尼是由艾伯维研发的小分子口服靶向药,也是一款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于去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该药物通过抑制JAK1这类酪氨酸蛋白激酶,能够对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多种炎症因子和多条信号通路进行“全面且高效”阻断,因此更快速、有效改善皮损和瘙痒症状。一项临床数据显示,按照每天使用30mg乌帕替尼的剂量,约有60%以上的中重度患者在第16周实现EASI 90,也就是在4个月内皮肤可恢复至接近治愈的状态。
“从日常接诊可以观察到,长期以来特应性皮炎所导致的皮损和瘙痒都让患者在社交、职场、婚恋等方面感到自卑。如今EASI 90目标的达成,意味着90%的皮损被清除,能够让更多患者在这些领域重新找到自信,这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林志淼表示,乌帕替尼的出现不仅改变中重度患者缺乏长期高效且快速起效药物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标准。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蒋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