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看病新选择→这些高端医院可以用医保啦!
市政府颁布“健康服务业50条”已近半年,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说:当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嘉会国际医院、德达医院等多家高水平社会办医已经纳入本市医保结算,这是医保对上海高水平社会办医的支持。详情↓
“健康服务业50条”的实施进展情况
一是社会办医品牌建设有了新进展。按照上海城市功能定位,上海社会办医的发展方向就是扶持高水平社会办医品牌化发展。全市评选出62家星级品牌社会办医机构,推进自主定价的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纳保工作。
当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嘉会国际医院、德达医院等多家高水平社会办医纳入本市医保结算。
今后,医保病人在其中部分医疗机构就医,医保部分费用由医保基金予以结算,剩余部分由病人自己承担或由商业健康保险结算。
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嘉会诊所等一批品牌社会办医加入区域医疗联合体,把嘉会医院作为全市唯一的社会办医机构纳入进博会医疗保障工作体系。
二是园区建设有力推进。近期,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两方面成效:一方面,推进园区规划编制。去年11月23日,市卫健委委首次召开了“5+X”健康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交流会,会上各大园区纷纷拿出落实“健康服务业50条”的新规划和新想法,有力地促进各大健康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同时,市卫健委也与市经信委合作,共同编制发布了上海健康服务业产业地图。
另一方面,启动新园区建设。11月份,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安亭国际医疗产业园等两个产业园区已正式开园。其中,“抗癌登月”精准医学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平台项目等一批项目落户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IVD加速服务平台、细胞资源共享平台等一批创新平台落户安亭国际医疗产业园。
三是推进健康保险交易平台建设。去年10月23日,市卫健委与上海保险交易所签约,合作推进全国首个健康保险交易中心建设,先期试点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和核保理赔服务等工作。
合作双方利用这一平台,充分挖掘和发挥上海健康大数据的价值,破解上海健康保险业发展的数据瓶颈问题,将有力推动健康保险业创新,支撑上海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当前,本市健康保险业也逐步从理赔型向主动管理型转变。平安健康引入“健行天下”健康管理平台,国寿、平安人寿、友邦、泰康养老等开展在线问诊、门诊预约及陪诊、健康评估等服务,新华人寿、泰康养老等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体检或肿瘤早筛服务,太保安联参股质子重离子医院,推出多款肿瘤健康险产品。
四是促进健康服务业与制造业对接。市卫健委会同市科委、申康中心,研究建设“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聚焦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形成本市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市卫健委也加快临床试验机构建设步伐,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临床试验。
目前,全市共有38家医疗机构取得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其中35家为药物临床试验基地,3家为非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同时,市卫健委支持国产心脏起搏器(创领心律)等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在本市医疗机构临床使用,目前该产品已进入本市多家三甲医院。
“健康服务业50条”正在推进的工作
一是推进一批“放”、“服”政策制定工作。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上海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本市全科诊所审批备案管理办法已发布,护士区域注册管理、互联网诊疗服务管理实施方案、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审批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浦东新区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和告知承诺制试点方案等一批政策,已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预计今年初,这些政策将陆续出台。
二是完善监管和调控体系。推进“放管服”改革,我们既要抓“放”、“服”,也要抓“管”。“放”了不“管”,行业发展就会出问题。这段时间抓“管”的重点,就是推进新修订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和新制定的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的实施,将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与执业许可校验、医保支付、等级评审、医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形成不良医疗机构和不良执业人员的退出机制。
目前,医疗机构和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发布实施。此外,上海还启动了健康产业统计工作,为健康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支持。预计今年10月份,本市将首次发布健康服务业统计公报。
三是推进重大健康服务项目平台建设。目前,上海已启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瑞金基地建设完成约25%、设施技术平台完成约30%,预计2019年6月基本竣工试运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建成并试运行,完成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项。长三角罕见病试验诊断中心建设、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的临床研究应用等工作方案已初步形成。特别是共享临床试验平台(“未来医院”)项目,目前是正依托上海实业集团、徐汇枫林生命健康服务业园区,推进建设筹备工作。
下一步重点工作
今年,“健康服务业50条”落地重点是五方面: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是梳理医疗健康领域的准入许可项目,该取消的许可就取消,促进更为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建设。同时,在医疗行业退出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严格行业管理,把医疗健康行业治理好。我认为,“规范”就是一个好的营商环境。
二是推进基地和平台建设。“5+X”园区建设的方向很明确,今年“5”部分要按照各自规划定位推进建设,“X”部分重点是启动崇明、金山等区的园区建设。同时,还要推进健康服务业的平台项目建设,比如临床试验平台(未来医院项目)建设等。
三是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今年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在全市遴选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医疗服务项目,面向全球推送,开展国际化医疗服务,培育国际名医、名科、名院,服务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另一个是发展高端家庭医生服务市场,培育若干家庭医生服务品牌。
四是加强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接。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一定要支持和促进健康制造业的发展。今年,卫生健康部门准备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在临床试验、临床应用等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落实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长三角健康服务业协作机制,共同打造长三角健康服务业品牌。
资料:市卫健委
编辑:景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