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夜间门诊,算不算卷?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最近,有一家知名大医院新开了夜间门诊。虽然已经开诊了,但该院不少医务人员对开夜间门诊的必要性、可行性,尤其是相关人员的承受能力仍然存有疑虑。同时,同城其他没有开夜间门诊的医院也感受到了很大压力,认为“这是卷死人的节奏”。
开不开,医院自己定
医院要不要开夜间门诊、怎么开才能可持续,其实一直是业内讨论的问题。
晚上还能到医院挂号看病、做检查,对上班、上学的人来说当然很好。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老百姓肯定受益,所以这项举措在社会上挺受欢迎,甚至有的夜间号贵一点,消费端也能理解和接受。
但是,供给端能“额外”提供多少服务,能不能持续提供同质化的服务,却是个现实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已有的劳动强度、工作压力和运行状况,在为夜间门诊点赞的同时,出现一些顾虑和疑问,也是正常的。
关于要不要开夜间门诊,政策层面的态度是“鼓励”结合实际做,只有对特定机构和特殊情况才有要求。比如,有关部门在部署提升患者体验相关工作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弹性安排门诊时间”;在推广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中提出,“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在安排做好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服务时提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就诊高峰期,应根据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开设夜间门诊和周末门诊”。
这样看来,对很多医院来说,开不开夜间门诊,可以自己决定。笔者认为,开不开夜间门诊,还得结合医院实际,视医院诊疗量、患者诊疗需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以及医院发展定位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要求等综合而定,而不是“跟风”去开。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结果。
听听一线人员怎么想
作为一个普通居民,笔者当然希望更多的医院开夜间门诊。但是作为一个医疗服务行业的深度观察者,笔者也希望医院在开夜间门诊时,多为一线医务人员想一想,量力而行。
笔者走访多位医务人员发现,大家普遍认可夜间门诊这一服务模式。但是,他们也集中反应了一些共性问题。
一方面,夜间门诊让原本就很忙碌的医务人员变得更忙了。
开设夜间门诊的医院,一般会从运营成本的角度出发,选择几个患者需求量大的科室起步,然后再过渡到更多的科室。那么,什么叫需求量大的科室呢?
一位医务人员很形象地回答:就是白天一号难求的科室,比如呼吸科、全科、妇科等。既然白天都挂不上号,说明这些科室本身已经是满负荷地工作了,再开夜间门诊,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会增加很多。而且,很多医院都是在没有增加人力的情况下,采用交叉排班等方式开展工作,让医务人员原本就很紧张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
夜间门诊的运行也不是单靠一个科室的医务人员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检验、超声、药学等辅助科室,信息、医保、医务等管理科室,水电、保卫、保洁等后勤科室的同步支持。说白了,这意味着所有工种的员工压力都会增加。
另一方面,夜间门诊容易让医务人员的情绪价值受到影响。
医生这个行业本身就是“24小时待机”的职业,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还要不断地深造学习,努力地提升自我。尽管参与夜间门诊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不少医务人员表示,他们更需要空间、时间,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会让原本就紧张的身心变得更加敏感、脆弱。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他们表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研究和学术等方面。
怎么开,统筹规划不容易
看形势,未来会有更多的医院开夜间门诊。但是,具体怎么开,如何在更好服务患者的同时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和医院的运行效率,值得深思。
多听听医务人员的意见。开夜间门诊之前,得先进行院内调研,不仅充分听取临床医生、护士的声音,也要积极听取辅助科室、管理科室、后勤科室的意见。比如,如果要开心内科夜间门诊,必须同时听取心电图室、超声科的意见,因为大多数的心内科就诊患者都需要做心电图,确有必要的也需要及时进行超声检查。
排班考虑更多因素。按照常规来说,医生门诊分为普通医生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但夜间门诊多为普通医生门诊,年轻医生参加的多,高年资医生参加的少,这与科室内部分工、个人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系。这一现状容易导致夜间门诊的诊疗能力受限,甚至还可能增加医患矛盾。因此,根据夜间门诊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安排人员也很重要。同时,也得从增加人力方面多下功夫。如果医院决定开夜间门诊了,那么在年度人才招聘、人才培养计划中就要进行规划,从源头上解决人力短缺的问题。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重视关怀医务人员。开夜间门诊在无形中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时间成本,即使整体工作时间没有变化,但是由于节奏的调整,其实工作和生活的状态都会发生较大改变。因此,对于参与夜间门诊的医务人员应该给予更具倾斜性的待遇政策。例如,夜间门诊的小时工资可以加倍,在职称晋升方面可以增加系数等。同时,还需要从情绪价值上给予夜间门诊人员支持,让其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付出有回报。这样工作才可持续,质量才可保障。
关于克服困难开好夜间门诊,笔者也看到一些地方的报道,医务人员付出了很多,涉及到背后的困难、现实的挑战,难以尽述,需要“管理者统筹规划”。而统筹规划往往不易。
最后道一声:
医务人员辛苦啦!
文:宁艳阳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2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