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北京场景”丨村民有“医靠”,乡村卫生室医保全覆盖
“在村里就能用医保,省钱还省力。”赶在春节前,79岁的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郑家庄村村民张凤荣,从村卫生室提着药袋子走出来,一脸轻松。她说,前几年还只能去镇卫生院买药,家人不放心,总得陪她去。现在村卫生院能用医保了,家人也放心她一个人出门拿药了。
据怀柔区医保局介绍,目前怀柔区213家村卫生室已被全部纳入医保。村卫生室成为医保定点,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村民就医繁琐、报销困难的问题,还提高了村民参保积极性。
刚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连续参保农民或当年零报销农民提高次年大病最高支付限额。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认为,要继续让农村居民建立起对医保体系的信心,应该着眼于医疗体系建设,倾斜资源向县域及乡村地区,从而缩小大城市与小城市、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让医疗体系更好服务于公众。
怀柔区北房镇郑家庄村卫生室,村民前来拿药。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探访:“全能”村医坐诊,卫生室拿药很方便
村医李晶晶中午吃完饭后,在五点下班前工作能一直连轴转。村卫生室的椅子上,始终坐着陆陆续续前来拿药的老人。她所在的怀柔区北房镇郑家庄村卫生室,是在2022年12月5日正式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此后,村里的老人们不用再去十里地外的镇卫生院开药了。
村医李晶晶(右二)在给村民接诊。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李晶晶所在的村卫生室也是医保定点了,乡亲们来这里看个病抓个药什么的,方便得很。宝山镇下坊村卫生室村医赵海深指着墙上一面写有“仁医暖万家,悬壶济乡梓”的锦旗说,这是本村人赠给他的,夸奖他的服务态度认真,夸赞国家的医保政策好。
据宝山镇卫生院介绍,根据现行政策,村卫生室将来会由一名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管理。据介绍,怀柔区目前在推进127名首都医科大学订单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岗位人员在校学习、医院规培和岗位分配等工作,至今已有23名毕业生正式入职乡村医生岗位;根据政策,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入职乡村医生岗位后,经过公开招聘可纳入正式编制。
村医赵海深。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赵海深很期待有大学生来下坊村卫生室工作,从而让乡亲们能获得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他有一个用了40多年的医药箱,已经破旧,但他不舍得丢掉,放在卫生室门厅里的桌子上,被擦拭得很干净,“我喜欢医生这个行业,因为这是能帮助到别人的行业。我希望村卫生室一直都在,越来越好,也希望能有年轻人加入村卫生室。”
保障:从新农合到城乡居民医保
怀柔区医保局局长张军说,从怀柔来看,已经帮农民解决了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现在村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健康问题。因此,京郊农村最需要补齐的短板是医疗。尤其在深山地区,村镇分散,有的村庄离镇卫生院相隔50里地山路。在2023年初,区卫健委、医保局等部门深入到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50余个山区村卫生室现场调研,并安排资金为213个村级卫生室全部配齐电脑、打印机、读卡器以及医保系统等服务设施。怀柔区能实现乡村卫生室医保定点全覆盖,是多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据悉,2024年怀柔区村卫生室服务参保群众5.6万人次,发生医保费用91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1%、173%,让本地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报销有‘医’靠”。
不仅是北京怀柔,医疗话题在全国乡村地区都极受关注。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团队曾于2021年到2023年,在山东、湖南、陕西、浙江、河北等5个省共计10个村庄开展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农民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依次是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种粮等九个方面的问题。有44.2%的农民表示,“看病就医”是其家庭主要支出之一。甚至受访农民努力挣钱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未来家庭成员生病,能够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村医赵海深向记者展示村卫生室的药品柜。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叶敬忠说,现阶段,农村医疗条件有限,与城市差距较大,农民生病需要到县城医院或大城市的大医院治疗,医疗支出常常超出很多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农民反映,“乡村很难留住好医生”“村里只能看看常见的病,生病了经常被推到乡里,乡里又推到县里或市里”“农村家庭最怕生病,一场大病就拖垮一个家”。
为解决农村地区“看不起病”难题,我国一直在进行机制探索。2002年,由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筹集资金的“新农合”,第一次出现在农民视野中。从2003年开展“新农合”试点到2015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75%左右。2016年1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建立起来。2023年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8亿余人次,帮助减轻费用负担1883.5亿元。
观点:除了鼓励连续参保,还需缩小医疗水平差距
在我国医保体系逐渐成熟的同时,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的支出也在增加。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70元和400元。
为鼓励连续参保,国家层面出台了举措。2024年8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对居民医保连续参保人员和零报销人员的大病保险待遇激励机制。自2025年起,对断保人员再参保的,可降低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参保人员,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可适当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对当年基金零报销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次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连续参保激励和零报销激励,原则上每次提高限额均不低于1000元,累计提高总额不超过所在统筹地区大病保险原封顶线的20%。
村医的药箱。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叶敬忠认为,要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除了出台鼓励参保的政策外,还应完善城乡医疗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整体性提高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应缩小大城市与小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乡镇卫生室、村卫生室的服务态度都特别好,医务人员对邻里乡亲都很亲切,但其短板就是医疗能力有所不足。所以,提升乡村地区以及小城市的医疗水平、缩小区域间医疗差距,让小地方的医疗机构能为当地居民治得了更多病,会有助于让当地居民建立起对医保体系的信心。”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