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分级诊疗,严格实行逐级转诊,既可减轻大医院接诊压力,缓解“看病难”;更可以节约医保资金,利于医保控费。


病人无序就诊,导致看病难

  国外大医院不设门诊,患者必须经下级医院转诊,上下级医院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中国大医院都自设门诊,实力又强,自然会虹吸下级医院病源,各级医院之间形成恶性竞争关系。


  其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轻症患者大量挤占重症患者医疗资源,导致看病难。


除了顶级医院,中国公立医院都“自降一级”

  医院为创收,医生为绩效,都会拼命收病人。既然自己的病人让上级医院给抢了,那就多收点下级医院的轻症患者来充数。


  这样,医院都在争下级医院的病员,而最底层的乡镇或社区医院,日子就没法过了,只能做做公共卫生,医疗业务全面萎缩,降级为大号的诊所。


花大钱治小病,医保资金不堪重负

  医院抢下级医院活干,医保却要按同级标准支付,等于花大钱治小病,医保资金不紧张才怪。


  关键,大家都普降一级收治,还会导致技术能力退步,服务水平下降,医保资金和患者就医成本却飙升。


患者下沉,是降低就医成本,节约医保资金的关键

  让患者留在基层,处理不了的再逐级上转,是降低就医成本,节约医保资金的关键。


  一个阑尾炎手术,在我们这里乡镇卫生院总费用是3000元;县医院是5000元,而去外地大医院要花10000元。医保,乡镇报销比例为90%,县医院为80%,外地医院为60%,那么医保分别要支付(乡镇)2700元、(县级)4000元、(省外)6000元。


  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报销比例的差距,根本弥补不了住院总费用的增长,所以让患者下沉才是医保控费的关键。


现行医保转诊规定,效果非常局限

  现在医保也有转诊规定,到上级医院必须有转诊单,否则医保报销比例会降低,具体规定各地区可能不一样,我们这边是下浮20%。


  患者既然选择去外地大医院,根本不在意少报20%;且很多患者先去外地就诊,然后再回当地医院补开转诊单。中国本就是人情社会,哪里都是“熟人”,不给开会得罪人,还不如做个好人算了,导致现行转诊规定的效果大打折扣。


医保要控费,必须要拿出“杀手锏”

  医保要想节约经费,留住患者,必须实行“先转诊,再住院;不转诊,不给报”的强硬政策。


  医保对转诊,之所以只敢下调比例,不敢不予报销,还是怕激起社会矛盾,毕竟中国的分级诊疗困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要学国外,直接取消大医院门诊,已不可能。


  唯有从医保支付上,引导患者按序就诊。除了急诊,去大医院住院之前,必须先到辖区医院开转诊证明,事后一律不得补开;没有转诊证明,直接去大医院就诊,一律按自费处理,医保坚决不予支付。


  医生其实也是手艺活,熟能生巧,患者留在基层医院,基层医生才有机会提高技术水平,才能让患者更放心,才能留住更多患者,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