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人社局: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今年以来,为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兴义市人社部门始终将稳就业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着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三类人员”(脱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多措并举促就业,全力以赴稳就业,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强化监测服务“稳就业”。充分运用贵州省劳务大数据平台、兴义市劳动力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不断强化就业监测预警,实行月动态监测机制,动态掌握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对未就业且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积极落实“1311”(即1次职业技能培训、3次岗位推荐、1次就业创业政策宣讲、1次职业指导)就业服务,确保重点群体有劳动力家庭均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对因疫情等原因返乡的务工人员,按照“四个第一时间”(第一时间详细登记、第一时间分析研判、第一时间提供服务、第一时间解决就业)的要求做好就业服务,全力促进返乡务工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搭建载体平台“保就业”。常态化开展人社政策“一进两送”(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活动,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兑现度,积极释放政策红利,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积极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园)和农民工创业示范(园)试点平台,鼓励返乡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积极引导市内企业特别是对劳动力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低端手工类制造企业,挂牌成立就业帮扶车间,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就业。截至目前,我市已打造创业孵化载体11家(其中:省级创业示范孵化基地1个,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园1个,州级创业示范孵化基地2个,州级农民工创业示范点7个),带动就业5000余人;就业帮扶车间7个,累计吸纳就业人数1000余人。目前,正在组织申报州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州级农民工创业示范点4个、就业帮扶车间5个。

全力开拓岗位“扩就业”。在就业岗位上做“加法”,多渠道、多层次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岗位,全力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大与东部发达城市对接联系,收集当地企业用工岗位信息,并结合本地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农业产业项目、工业园区等实际,充分挖掘本地就业岗位,持续开展线上招聘服务,有序开展小型专项供需对接,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积极提供就业岗位,有效促进人岗匹配。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乡村公益性岗位、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促增收。通过各类就业岗位实现脱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高校毕业生保障就业3999人;共开展“就业援助月”“四化”项目及招商引资项目用工保障等专场招聘活动26场,参加招聘企业100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0余个;目前,正在征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就业需求岗位和青年见习计划岗位,为高校毕业生积极扩岗促就业。

强化技能培训“提就业”。以高质量培训助推高质量就业,更好发挥技能培训在稳岗位促就业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力度,弘扬劳模、工匠精神,营造“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打造我市“康养”“家政”培训品牌。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有创业培训意愿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市场经营等综合素质。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帮扶车间等用工主体开展农业种植养殖短平快培训,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目前,我市已开展保育员取证培训2期83人次,美容、茶艺、保育中长期项目制取证培训15期713人次,创业培训5期150人次,农业种植养殖短平快培训2期97人次。
打造劳务品牌“促就业”。切实抓好我市劳务品牌创建培育工作,逐步打造有影响力的劳务品牌。对市内劳务输出、家政服务、旅游餐饮、木材加工、康养服务等行业进行摸底,将发展潜力较好,吸纳(输出)就业人数多、服务质量好、管理运营规范市场竞争力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纳入劳务品牌创建及培育对象,做好劳务品牌推荐。目前,正在申报打造四有劳务、黔灵女家政、霖生木业、纳具和园康养小镇、万峰林蛋炒饭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品牌发展提升,提高劳务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促进劳动力稳定就业。
(作者:张贤艳 通讯员 匡奇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