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连“兰台人” !探秘档案背后的故事
提起档案管理工作,很多人并不太了解。
有的人认为,所谓档案,就是那些被丢弃在角落、没有生机的纸张和文字,还有人不屑一顾,“档案不就是几页文件、几堆图纸,再加几个编号什么的,能有多大的作用?”更有不了解档案工作的人直观地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收收资料,按类别保存好,别人用的时候不耽误査阅,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多简单多轻松啊!
其实,这只是外行人因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认识而作出的臆断。
大连市档案查阅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琳妹表示,档案工作是一项既紧张忙碌又枯燥琐碎的工作,没有一定的感情和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水杯不允许带入
“兰台人”需守得住寂寞
档案工作,素有“兰台虽小,知千秋功过;史册数卷,理古今渊源”之说。
张琳妹介绍,档案人的性格特征一如档案工作特点,虽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也不如其他职业光鲜亮丽,甚或位高权重,但档案人毅然坚守这方土地并乐此不疲,不张扬,低调而谦和。
为了对档案整理工作有个更直观的了解,记者来到了存放档案的库房。
只见库房的大门外,有一张小桌子上放了几只保温杯。
“档案整理工作要求比较严格,水杯是不能带进去的。”张琳妹说,里面的档案多是几十年以上甚至超过百年,不管是纸张还是笔记都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不能出现损坏,因为这些都是不能再生的珍贵资料。
张琳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刚接触到档案工作时,干活没有电脑,一切都靠人工。
比如查档所需的检索工具就是一张张手抄卡片,写起来费劲,每查一次更耗费时间。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纸质档案陆续上线,工作人员的调阅速度也提升了。
档案工作如同社会运行的“隐性基础设施”,看似远离日常生活,实则渗透在市民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每个环节。
档案是保障市民权益的“证据链”,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加速器”,也是传承家庭记忆的“时光胶囊”,还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透明窗”、守护城市文化的“记忆库”、助力个人发展的“资源地”。
完善的档案管理,不仅能减少社会摩擦成本,更是守护个体尊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查阅档案
帮人们找回“丢失的”过往
很多时候,人们在不经意间就会把自己弄“丢”了,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候却不知道到哪里寻找。
其实,只要查阅档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张女士为补充个人工龄记录来到市档案馆,希望查找1994年5月由黑龙江省调入大连的档案证明。
工作人员在核实利用登记手续后,在“大连市数字档案馆”检索平台人名数据库中,很快查到了她由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调入大连叉车总厂的干部调动介绍信存根;接着,张女士提出档案中还缺少1992年7月由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分配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的手续。由于这部分档案并不在大连市档案馆保存,所以张女士只能到分配地查找。
为避免利用者盲目查找,四处奔波,档案馆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查到了新林区档案馆的电话,但多次拨打均无人接听;于是又先后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档案局沟通,得知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档案并不在档案馆保存。
通过多方沟通查寻,工作人员最终和大兴安岭地区人才服务局档案接收室的小郑取得联系,确定张女士所需档案保存在该部门,很快为她查到毕业分配介绍信。
“没想到现在跨省调取档案这么便捷,我也不用请假在哈尔滨和大连之间来回奔波了”。市民齐先生拿着从哈尔滨市档案馆邮寄过来的婚姻档案证明激动地对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
他于1981年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街道办事处登记结婚,相关档案留存在哈尔滨市。举家搬到大连多年,如今因急需用到当年的婚姻档案信息,由于个人工作原因无法离连回到哈尔滨,着急之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大连市档案馆请求帮助。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根据《民生档案跨馆利用协议》,立刻与哈尔滨市档案馆联系,很快就查到了齐先生的结婚证明材料,困扰齐先生多日的难题只用2天就顺利解决了。
一本本档案
就像一台台“时光机”
黄女士,大连东芝有限公司职工,1986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职业高中。
在2020年5月办理退休手续时,被告知其人事档案中缺少首次参加工作的录用通知书,1992年12月以前的工龄将全部扣除,连续工龄只能从1993年1月开始缴纳养老保险时计算。
黄女士非常焦急,辛苦工作了几十年,却得不到相应的退休待遇。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助于市档案馆,但在市档案馆数字检索平台上没有查到她的录用通知书。工作人员在和黄女士沟通过程中,了解到这批职高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时,少数学生聘用为企业干部的重要信息。
根据这一线索,在市人事局的卷宗中查到了一份黄女士选聘干部审批表,上面详细记载了1986年12月市人事局聘用她为大连计时研究所企业干部的详细情况。
大连市开发区社保中心以此为据,确定黄女士参加工作从1986年12月起计算,7年的工龄找回来了,退休养老金由原来每月3335元,达到每月4700元。
“有人说档案工作很神秘,其实它和大家息息相关。小到个人,从你出生到结婚,一直到驶入人生的终点站,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由档案来记录;大到家国,无数宏图大业的起承转合、发展沿革,都有档案人的参与。”张琳妹说,“一本档案,就像一台‘时光机’。”
延伸阅读
年均接待6000余人次
提供档案1.2万余卷
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大连市档案查阅综合服务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事施策,针对批量补充档案情况,实行预约服务、一次性领取查档结果,极大地方便了利用者。
为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汇编了国家、省、市制发的重要涉农文件全文,刻录成光盘,发放给全市各乡镇、村级档案室。整合全市各级档案馆民生档案目录600余万条,实现了个人信息的“一站式”查询。工作中发现部分下岗失业职工因企业破产找不到个人档案,无法正常办理退休、无法补办社保,主动与市经信委、国资委等企业主管部门沟通联系,调查掌握了全市570余家破产及产权变动企业档案的归属流向和企业留守人员信息,为企业职工查补档案、接续工龄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指引和帮助。
近年来,企业、群众对档案服务民生工作有所了解,但知之甚少,不会查、不会用造成了档案服务盲区。
为此,大连市档案查阅综合服务中心收集整合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编印了《大连市档案馆馆藏民生档案查阅指南》、制作了《大连市各级档案馆常用民生档案查阅指南》挂图,免费下发到全市各级档案馆、人才服务中心、劳动代理机构和全市107个街道、乡镇及565个社区。
这里年均接待利用者6000余人次,提供档案1.2万余卷(件),答复电话咨询1.3万余人次,连续10余年实现规范服务零投诉,曾获得“辽宁工人先锋号”“市争先创优先进党支部”“市直机关巾帼建功立业岗”等多个荣誉。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韩顺兆
图片: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李金秋
美编:张强
校对:魏红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侯智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