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社保将有6大新变化,关系到每位退休人员和在职员工
为了人民工作、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根据官方释放的信号,未来5年,我国社保将有6大变化,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第一,延迟退休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1978年确立的,已经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了,当前我国受教育程度提高,过早退休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加之我国人均寿命预期延长,劳动力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重,养老金基金的支付能力变弱,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延迟退休是势在必行,今年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意味着,未来5年延迟退休的新政策,就要正式落地实施了。
第二,延长最低缴费年限
《社会保险法》第16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过去养老保险只要累计缴够15年的最低要求,到了退休年龄办了相关手续后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但未来5年最低年限要求将迎来调整,6月30号,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到要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我国养老金遵循多缴多得的原则,缴费年限越长到手的养老金水平越高。
第三,所有参保人养老金上调
今年职工养老金已经实现了“17连涨”,养老金补发工作完成后,退休老人开始期待下一年的养老金上调,那么养老金到底能否继续上调呢?人社部在《规划》中已经明确定调,要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可见,未来5年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上调基本是板上钉钉了。
第四,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地限制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我国有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这类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如果想要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就需要自己缴纳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过去灵活就业社保只能在户籍地参加,对于在外就业的工作者非常不友好,办理社保手续还需要两地奔波,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为了更好的服务这部分群众,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要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缴费,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对于灵活就业者来说也是重大利好。
第五,新业态从业者等到更好的保障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国产生了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比如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自由撰稿人等。由于用工方式的特殊性,这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和正常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工伤保险,几乎是等于在“裸奔”,万一因工受伤或者死亡的,损失都要个人一力承担,无疑增加了这类就业者的不安定感,为了解决这一漏洞,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还提出,要建立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有了职业保障“兜底”后,新业态就业者的职业认可度提升,生活幸福指数也会大大提高。
第六,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
截止2020年全国31省市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较大,东北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对人口的吸引力弱,当地年轻人外流,但是老年人口多,社会养老负担很重,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年轻人集中,能扎根大城市的中老年人少,每年养老金还有大量的结余,所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人社部在《规划》中提到,要在规范省级统筹制度、加大基金中央调剂力度基础上,建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预计未来5年,养老保险基金将实现全国统收统支,基金共济能力增增强后,也有利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