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老龄化在加剧,我国的老龄化更甚。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在2030年,全球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将上升到16.5%,而数量将从9亿上升到14亿;而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将达到21亿,80岁以上人口也将有4.3亿。日本现在已经是世界老龄人口占比最高的国家,2015年有33%的人口在60岁以上,德国和意大利也有28%。而我们的老龄化速度,在未来20年,将比日本还快,到2050年将追上日本的人口结构,到那时估计一半都是老年人。


   老龄化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在过去几十年,我们享受着人口增长带来的红利,劳动力成本低的人口红利,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使我们从一个只能造火柴打火机的国家蜕变为拥有全产业链的制造业强国。然而,时代的红利仅仅被少部分人的企业家、资本家、社会精英等享受,低技能的普通人收入增长缓慢。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小,而国家的内部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全球范围内都是这样的,据统计,收入前10%的人,拥有的收入占比,在1990年的时候,美国是39%,中国是30%,英国是37%,法国是32%;到2010年,美国上升到46%,中国上升到43%,英法变化不大。


   可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要延迟退休了,我也是参加工作不久,估算了下按照正常退休,应该到63岁之后了,到时候也是一个老头了(你能想象,一帮老头子在哪里上班,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退休了,领养老金,有行动能力的时候,过得还OK,要是没有行动能力,谁来照顾我们呢?靠子女是不现实的,请人,估计费用更高,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都被富人请走了,普通人只能机器人了。所以,未来区分有钱人或没钱人,就看照顾自己的是机器人还是人了(大胆想象一下)。


   延迟退休这个先不着急,毕竟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当下的矛盾才最迫切。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尤其是当下的70/80后,在父母渐渐老去,而自己会处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对于如何去赡养自己的老人是一个难题。而这,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


   老人,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如我们年轻人,对于经济上有能力的子女,可以将父母接到城里一起居住。然而,周围的环境、气候和人都是他们不熟悉的,子女又不能时时刻刻陪着他们,难免孤单。而对于经济上一般般,老家有没有人可以照顾父母,对于这类人群无疑是最难的。当然,特有钱的除外哈。


   面对老龄化,该如何应对呢?


   从国家层面,一般会有3种应对策略:(1)提高退休年龄,也就是延迟退休,延迟领取养老金;(2)增加储蓄,让退休人员有存款可花,这就是社保体系,包括国家的、企业和个人的,前两个已经完成,个人养老金也正在进行中;(3)转移支付,对在职的人员征税,转移到老年人身上去花。在老龄化到来后,社会的税负和国家的负担越来越重,抚养比增加可能导致社保体系赤字,入不敷出。


   那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从自身的健康管理做起。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这是我们为未来打下的坚实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坚持运动的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风险能降低 30%左右。想象一下,当我们步入老年,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其次,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是关键。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年龄的增长就停下前进的脚步。参加各种培训课程、阅读有益的书籍,让自己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就像那位 70 岁开始学习编程的爷爷,最终还开发出了实用的小程序。


   再者,我们要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养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合理储蓄、投资理财,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经济保障。专家建议,每月可以拿出一部分收入进行定期储蓄。


   最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和朋友们一起参加志愿活动、文化交流等,既能丰富生活,又能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总之,面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个人,我们不能畏惧,而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应对。毕竟社会在变革,科技在发展,以现在看未来,很多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当前的AI和机器人发展速度远超我们想象,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未来可能都不是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是掌握在有技术、有知识、掌握机器、工具和资本的那一帮人,我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强大自己,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