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灵活就业群体中有股“社保焦虑潮”。有人算了一笔账:一年交11548.8元社保费,60%进了统筹账户,只有40%留在个人账户。不少人认为血亏,甚至想断缴。但另一边,国家却接连出台政策,降低参保门槛、延长缴费期限,还计划提高补贴。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矛盾?灵活就业者到底该不该坚持?


  灵活就业者缴纳的养老保险中,缴费比例普遍为20%(如江苏、上海等地),其中12%进入统筹账户,8%划入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则按10%缴纳,大部分进入统筹池(如上海仅1%划入个人生育账户)。以江苏为例,若按最低基数4879元缴费,每月仅975.8元进入个人养老账户,而1463.7元(养老+医疗)流向统筹账户,占比高达60%。


  这笔钱看似“没了”,实则有着大作用,一是统筹账户用于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基础养老金,本质是“年轻人养老人”的代际转移;二是风险兜底,医保报销、工伤失业救济等均依赖统筹基金,相当于用小钱买大保障。


  但灵活就业者的矛盾在于,收入不稳定,全额缴费压力大(企业职工由单位承担16%养老险)。以2025年河南为例,灵活就业者年缴养老保险约1.5万元,若中途断缴,统筹部分无法退还,个人账户仅退回8%。


  为缓解矛盾,2025年的新政策也有几个变化,一是降低门槛,多地取消户籍限制(如上海允许外省户籍参保),缴费档位可月度调整,减轻短期压力;二是延长期限,河南将2024年度补缴期限延至2025年5月,期间免收滞纳金;再一个是提高补贴,4050人员(女40/男50岁以上)可享2/3缴费返还,部分地区或将放宽年龄限制。


  人社部更明确表态:正研究将工伤保险、生育险纳入灵活就业参保范围,未来或进一步降低费率。


  到底亏不亏,关键得看这几点。一是回本周期:活得越久越划算,假设按最低档缴费15年,总投入约18万元(以2025年河南标准测算)。退休后每月可领1700元左右,约9年回本;若缴费20年、退休金2700元,则回本周期缩短至6年。而我国人均寿命已达78.2岁,女性退休后平均领取年限超20年。


  再有就是隐形福利,医保报销本就是救命钱,以上海为例,灵活就业医保含生育险,住院报销比例最高达90%。若患大病,统筹账户可报销数十万元,远超个人缴费总额。还有就是抗通胀,养老金已经“18连涨”,2005年至今,职工养老金年均涨幅超5%,2025年预计上调3.5%甚至至4%。若现在月缴1000元,未来可能换取3000元/月的购买力。


  虽然有利好,但是这几类人可能进退两难。有些人收入不稳定波动大,假如频繁断缴,累计年限不足15年,统筹部分还真就等于白交;还有些身体本就不太好,属于健康高风险群体,若未坚持参保,突发大病时医疗费就只能自行自担;再者就是有人抱有“赌寿命”心态,假如退休后寿命低于回本周期,个人账户余额可继承,但统筹部分就无法返还了。


  那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做?建议量力选择档位,收入高时选100%基数(未来养老金更高),收入低时调至60%,避免断缴;再一个要活用补贴政策,4050人员等可申请社保补贴,江苏等地最高返还2/3的缴费额。


  灵活就业社保的本质,是用“短期阵痛”换“长期安全感”。与其纠结60%的钱去了哪里,不如看作对未来健康和养老的投资。毕竟,能抵御通胀的稳定现金流,我们普通人很难寻找更好的。而且国家正在优化政策,个人要算清大账,咬牙坚持15年,换30年安心,这笔买卖未必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