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花甲,满头银发,本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但他却用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在基层践行初心使命,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见证着群众的日渐富裕,村庄的快速发展。他就是会泽县雨碌乡陡红村委会主任戴兴山。


  戴兴山,中共党员,现年67岁,土生土长的陡红村人。1974年到部队服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役满回乡,在陡红村担任大队支书。基层工作40载,岁月的磨砺,长期的坚守,锤炼了戴兴山的坚强意志,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不断激励着年轻干部砥砺前行。


  村情民意了如指掌 群众的知心人


  陡红村位于雨碌乡东南面,海拔1750米至2300米,立体气候明显,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辣椒、烤烟、核桃。辖15个村民小组,792户268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14户1288人,已脱贫284户1228人,未脱贫30户60人。村里哪家几口人?人员情况怎么样?困难是什么?等基本情况戴兴山都了如指掌,并经常到村民家中,帮他们排忧解难。


  陡红村八组戴兴龙的儿子在几年前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接着儿媳改嫁,留下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孙女。“你家两个小孙女我们都帮助申请救助,大孙女是孤儿补助,小孙女是低保救助。”见到戴兴龙,戴兴山就把喜讯一一告知。在座谈中,戴兴山鼓励他们一切向前看,走出阴影,面对新生活。“现在政策好了,党和政府不会让你们掉队,‘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树立信心,打起精神,好好抚养俩个孙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戴兴山说。


  40年如一日,戴兴山走遍陡红村的山山水水,千家万户,每到一处群众都会主动与他打招呼,他已成为群众心目中的知心人。


  解决民生难题,群众的贴心人


  陡红村原来也叫“陡红梁子”,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里的猪牛羊等农产品拉不出去;严重缺水,村民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用来排队等水,戴兴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陡红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产业发展快速向上,得益于曲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真情帮扶。”戴兴山道出了心中的感激。2017年,曲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挂钩陡红村,戴兴山积极协调,充分利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这门“亲戚”,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协调资金550.25万元,修建村间道路3条,党员活动中心3个,为全村15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701户人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家家户户门口安装上了自来水。


  “那些年要到山那边去等水,一天有几十副桶等着,有时几天还等不到一挑水。现在好了,自来水接到了家门口,再也不用愁没水用了,党的政策好,我们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正在水池上洗菜的陡红村八组村民陈桂秀高兴地说。


  要想富、先修路。戴兴山跑项目、协资金,争取到县交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协调资金800余万元,硬化村组道15公里。现在,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把陡红村的村间邻舍贯通起来,老百姓出行方便了,农产品也轻松地走出大山,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产业教育双推进,群众的引路人


  产业发展滞后,没有新兴产业注入,靠传统产业难以致富,戴兴山带领村“两委”一起分析研判,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村民从传统的包谷洋芋种植中走出来,利用大户带动农户的方式,引导种植大户代增万带领全村发展产业,规模种植烤烟500余亩,白芨40亩,产业基地吸纳本村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带动1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


  “能解决长期在家的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也是件高兴的事,让全村群众共同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陡红村党总支书记代增万说。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兴。戴兴山是陡红小学的初小生,深感教育的艰辛和不易,多次与驻村队员一起向曲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领导汇报,争取资金10万元,为陡红小学建设学生活动场地350平方米、配备电脑28台、购买100套课桌椅,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长期的坚守与操劳,戴兴山曾在2012年突发脑溢血,住进了云南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天后,病情稍有好转的他又投入到工作一线中。戴兴山用自己大半生的真情付出,换来了满头白发,同时也收获了老百姓的尊重和认可。


  “我的身体恢复还不错,精力也还充沛,为党为人民多做一点儿事才舒服,退回去整天闲着没意思。”戴兴山边走边说:“这几年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儿女们都劝我辞职休息,安享晚年了,可我觉得,还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为老百姓做点事,这样才不辜负党的教育和培养。”


  记者:尹永权 代玉春 通讯员 田德成


  编辑:袁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