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和对象计划在广州安家,总预算250。那时候楼市还是高点,300万只能看郊区无地铁楼盘,或者是市区老破小。当时买不起加上收入动荡就一直拖着。刚好到了2024年,对象受苏州前老板邀请,成为深圳新广告公司的负责人,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此转向深圳。


  一开始我俩看的预算还是250以内,因为我不想担负太多的月供,毕竟结完婚还要生小孩,装修都是不小的费用,其次这个预算在广州能看不少房子了。但是来到深圳之后,我发现这个预算看得好的只有龙岗,但她在前海工作,我在广州上班,两地通勤成了无解题。反复权衡后,我们锚定宝安:她到前海通勤1小时内,我自驾往返广深高速还能顺风载客,每月补贴下油费。更重要是,对象刚来深圳就是在宝安,这个承载着我们租房记忆的城区,早被对象视为第二故乡,这一点是主要原因。


  2024年下半年,宝安二手房市场给了我们当头一棒——250万预算只能匹配老破小,站在昏暗的楼道里,心理落差很大,觉得每个月交这么多月供却只能换个小破房子,不如不买。可好在房价下跌跟我们的心理预期在双向奔赴,年后我发现宝安不少小区都在降价,想着咬咬牙再加点预算买个稍微好一点的,就看了福永几个小区,总价在260-290,有个小区对象很喜欢,那我也没啥问题。坦白说这个预算我们咬咬牙能够上,但是压力也很大,不过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每次看到对象路过小区地铁都很开心的时候,突然觉得咬牙垫脚并非不可承受。而且我个人认为,家庭买房,一定要方便老婆,同时还得她喜欢,这点很关键。


  从刚需通勤的角度来说,福永去前海通勤不算远,去广州番禺也算方便,所以目前就等今年的利率跟房价的再次下降了,同时手里也能再攒一点钱。


  在月供这个事情上,内心不是没有犹豫过,按揭计算器上的数字让我焦虑好几天,最后月供超家庭收入50%的红线,但扣除公积金后控制在8000元内,成了我们最后的底气。父母的托举与职场上升期的双重托底,让我们决定赌一把“压力倒逼成长”的人生实验,那就是砍掉娱乐、聚餐、新款电子产品,用消费降级置换居住升级。


  其实这个想法跟我一开始看房是完全不同的。我个人从21年在广州开始看房起,总体预算就控制在250以内。要知道250现在在番禺,黄埔都能买到不错的三房两卫,最近新出的番禺楼盘,1字头都有了。但是后来就逐渐改变想法,以前是不想担负太多月供,有个房子住就好,但是现在我认为,买房就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选择最好的。回想起来以前还是玩心太重,给自己的退路太多,压力小就有选择,就有娱乐,现在对出去玩有点腻了,压力大就只能往前走,倒逼自己舍弃很多娱乐支出,我很享受这样的心态。


  回看2021年的自己,总觉得房子是遮风挡雨的容器。如今却懂了,它更是生活方式的载体。那些跟对象在社区花园遛弯的夜晚,在高速公路上与拼车乘客闲聊的通勤时光,都在潜移默化中重塑我们对“家”的定义。


  虽然现在房子暂未落槌,仍在等待利率与房价的微妙博弈。但内心已不再焦虑,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里,终会有盏灯属于两个异乡人的孤勇与坚持。今天把这份心得记录下来,希望以后再来看会有更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