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绵起伏的天山脚下,克孜河像大地母亲的乳汁,滋润着三师伽师总场。


  伽师总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克孜河下游,与伽师县三乡、十乡、西克尔镇接壤,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


  双拥共建促和谐


  “没有兵地团结和各民族大团结,就没有伽师总场的发展与繁荣。”4月1日,伽师总场党委书记、政委王剑说,“伽师总场与伽师县接壤,多年来建立了亲如手足的关系。”


  “经济互融、经验互学、干部互挂、文明共建”是巩固兵地团结、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兵地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建立了深厚友谊。每年秋收期间,伽师县三乡、四乡、六乡等乡镇,都会组织近万名“支援大军”到伽师总场参加劳动,既缓解了团场劳动力短缺问题,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伽师总场投资12万元架通了团场至三乡二十三村的照明线路,这条线路被当地群众称为“光明线”。此外,该场还投资3万元为十乡修建了一座桥。为加强兵地交往互动,伽师总场坚持每年慰问伽师县委和驻地武警部队官兵。


  伽师总场与伽师县所属医院之间开展代培、交流学习等活动,不断提高双方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伽师总场常年派出医疗队到伽师县各乡镇义诊,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2011年8月11日,伽师县西克尔镇发生5.8级地震后,伽师总场迅速召集民兵组成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倾情倾力为民生


  就业增收是民生之本。近年来,伽师总场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该场退出1万亩低产棉田,同时采取“团场投资建园,群众承包管理,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建设酿酒葡萄园5000亩、石榴园500亩。


  在发展畜牧业方面,伽师总场采用基层干部参股、能人带头、群众入社的方式,建设了两个规模达5000只育肥羊的标准化养殖基地、一个5万只蛋鸡养殖基地,鼓励群众从事养殖业增加收入。


  教育是民生之基。伽师总场先后投资近6000万元,修建了学校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楼、食堂,配置了教学仪器、图书,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络。目前,伽师总场有2130名中小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有310名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获得助学金;建立了三师医院伽师总场分院,建成8个甲级卫生室,少数民族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同时,伽师总场还建立了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全场363名干部中,有203名少数民族干部。


  齐心协力促团结


  “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团场通过发展经济惠民生,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权益,不断强化‘我们就是一家人’的民族团结思想基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向上。”王剑说。


  伽师总场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妥善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注重把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伽师总场实施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以签订合同的方式,督促团场与基层各单位、宗教活动场所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年初有布置、中间有检查、年终有考评,并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连,大事不出场”。


  为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伽师总场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制度,签订脱贫责任书,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到户、技术服务到户、生产计划安排到户、生活关心到户”;建立了困难群众档案和扶贫网络系统,成立了扶贫帮困基金会,出台了《伽师总场扶贫帮困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扶持有创业技能和想干事、能干事的群众;实行动态管理,将扶贫效果与党员干部绩效、晋职、效益工资挂钩。2014年,该场特困人口、贫困人口分别较2013年减少18.3%和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