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的住房保障到底亏了谁,为啥呢?
军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大量的干部战士退出现役,走向地方。除了军龄短的义务兵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12年以上到二十多年的干部和士官退出现役。那么部队这几十年住房保障制度对这一批人是否有亏欠呢?我们来理一理,看看问题在哪里?
首先是住房资金制度不完善,标准低。我们的住房补贴系数是99年第四次房改中,按照基准房价2300元/平方米测算出来的,比较符合当时的形势,每年住房补贴都有几十元的提高。当时的方案设想,军官通过20年的积累,住房补贴可以占到购买与本人职级相应商品房购房款的85%。但是十多年来,地方房价飞涨,而住房补贴由于工资结构变化,增长的都是不计入房补计算基数的津贴补贴,导致住房补贴与工资收入之比逐年下降。2015年,20年军龄的住房补贴也就20多万元,这和地方房价相比,差距巨大。住房公积金是在国家经费预算中安排,个人不缴存,但是归集标准太低,初期2013年前归集标准只占工资的5%,2013年后才涨到12%。住房资金标准低、增长太慢导致军人购房能力在地方快速飙升的房价面前彻底成了囊中羞涩的弱势群体。
其次是住房资金支取受限。受国家财力所限,军人住房资金实行挂账运转,未经批准不得兑现,实际操作中只有转业退役时补贴才能到位。2015年后虽然有了军人公积金贷款业务,但是名额少、额度低、申请周期长。这种方式使在职人员购房只能申请商业贷款,负担较高的利息,再加上住房资金挂账不保值、不增值、不计息,使得军人账户上的资金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断贬值,可以说也损害军人的切身利益。
再是部队内部建房、分房僧多粥少,按资排辈,需求量与保有量差距太大,无房人员意见大。各个部队之间、机关和基层、边远和城市导致同一时期的军人住房保障五花八门,矛盾多,差别大。
最后就是转业退役人员的住房保障没有着落,与地方没有衔接。安置人员早期也有个别赶上地方经适房,单位内部房的机会,而自主择业干部就成了没人管的一批人,地方政府的保障好多地方就是个空话。这也造成好多单位的公寓房老的走不了,新的进不来,清房难度大等问题。
所以说,99年新房改以来,在部队干的时间越长,住房资金缩水越厉害,如果没有享受到福利房、房改房、经适房的话,到地方又没有保障的话,这批人就是在这一时期受到损失最大的一批人。
当然,政策在不断完善,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也在和地方接轨,实帐运行,可是这20多年,现役和退役人的住房是多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为了房,多付出了多少,又牺牲了多少,个中心酸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