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童年是苦难的


  在我不愿回忆起的童年里,我的父亲冷漠而暴力,他从未关心和呵护过我们姐弟四人。记得大姐出嫁的那天,迎娶的花轿到了家门口,他竟然因为母亲拿走了300元彩礼钱做生活费没有给他而赌气,窝在被窝里不起床,因此大姐一辈子难以忘怀。他在家里是个独苗,又是长孙,他的爷爷(我的曾祖父)宠爱他到了极点,在他幼儿时期就惯他陪自己喝酒吃喝,也不让他干活劳动。成了家没有立业的父亲,不会做地里的细活,家务活也很少干。母亲的苦难不仅仅在于拉扯我们姐弟四人,操持所有的家务活,干庄稼地里的农活,还不得不常常忍受父亲的暴打,她常常是以泪洗面,我们姐弟一天天的成长是她活下来的唯一希望。


  1934年5月(民国23年)的一个春天,我出生在山西省代县上曲村[为纪念革命烈士徐廷华徐明改为双徐村]第六区(后改为第四区)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我排行老三,大姐月莲比我长5岁,二姐莲叶比我长3岁,那年母亲28岁。我6岁那年,苦命的连生弟弟也出生了。


  每到夏天,我们就常常吃不饱,实在熬不下去,母亲就带我们去远房的一个姨夫家,姨夫郎xx当时是代县领导人,家里比较富足,母亲靠给姨夫一家洗衣做饭做杂活来换取我们的一顿饱饭,当时叫“上锅”。一天弟弟发着高烧,母亲带着我们去护城河给郎家捶洗衣服,那天风很大母亲不愿带弟弟出来,可不懂事的弟弟哭闹着非要跟着母亲,高烧又被河槽的劲风一吹,回来后弟弟就得了羊角疯,现在叫癫痫病。此病发作时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整个人浑身抽悚,摔倒在地不省人事。此病后来还是要了弟弟的命。


  我父母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没有丝毫的自主权。迎娶前母亲都没有见过父亲的面,到了婆家看到了父亲不争气的样,用母亲的话说“心里就象撑了个椽”似的堵心,善良的母亲整天愁容满面,过着无奈的家庭生活。几次有过离婚的念头,都被外祖母顶了回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有良家妇女离婚的!”母命难违啊!母亲只有苦在心里。


  我的外祖母非常善良,但终身未孕。母亲是抱养的唯一女儿,虽是抱养却视如己出,亲如骨肉。


  母亲也尽到了给婆婆的养老送终。祖母去世后,由于家里经济拮据,母亲在操办后事时,准备从简办理。当时我正在北京工作,得知这个消息,向同事借了70元钱给母亲借了回去,母亲才为祖母办了一个当时在村里比较体面的“硬四盘油炸糕”事宴,母亲说还剩了些钱。后来母亲曾多次骄傲的对人们说:奶奶得了孙子的“依寄”了。


  听我奶奶说,当年我曾祖父张云是个走口外的商人,拉上针头线脑去内蒙牧民家里互换东西,“三根针五根线”就能换只羊回来,那时的蒙古人与外界很少交流,所以以物易物的生意很受他们欢迎。我的曾祖父头脑灵活又勤劳经商发了财。回到老家山西在上曲村买了地皮,盖了三处大院子,中间的大院我爷爷家住,南面的一处房七祖父住,东面的院子比较大,是二进院,住着三爷爷、四爷爷、八爷爷和小爷爷四户人家,成了当地的大富户。但祖父一代开始败落了,做起了租赁轿子的生意。到了父亲一代家里就更拮据了,应验了“富不过三代”那句古话了。


  1948年1月,我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不能继续上学了。那时能上高小也实属不易。我学习很用功,成绩很好。一次村里推荐我去区里参加小学联考,我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表彰,之后我还参加了“霸王鞭队”的文艺表演。这样一下子就在村里出名了,村里人夸赞我说“张门要出人才了”。


  高小毕业后,不满14岁的我托人介绍来到代县双合堂布店当了一名小店员,个子矮小身材瘦弱的我给人家劈柴烧火洗衣做饭,尤其是大冬天去满是冰坡的井口去打水,一步一滑小心翼翼挪到井口旁,井口大,桶也大,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在地,曾经有大人滑进井里,想想我都胆战心惊。小手冻得红红的,裂开口子生疼,我从未叫过一声苦。伺候人的活什么都干了,每天是度日如年,干了不到两年,可到了年底准备回家过年,仅仅拿到了两块大洋的薪水。我很生气,这怎么能养家糊口啊?我说什么也不愿再干了,掌柜子看我吃苦耐劳干得好说给我涨工资坚持要把我留住,在我走时又给我加了一块大洋。回家后我把三块大洋给了母亲,说什么也不愿回去打工了。后来店主托人要我回去,我想人得有骨气,好马不吃回头草啊!


  我的苦难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更体现在我母亲身上。一看到母亲哭泣,我就很伤心。每当听母亲说起离婚的想法,我总是眼泪汪汪的对母亲说:“你走了我咋办呀?谁来照顾我呀?我长大一定好好多挣钱来养活你,让您过上好日子。”


  二、走出家乡参加革命工作


  我从布店辞工回家后,在家里呆了好长时间也找不上好营生做。我整天想着如何才能养家糊口呢?


  说来也巧,我有个在太原工作的姑父回上曲老家了,来我家领他的女儿回太原。


  这话还得从解放太原战役说起。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位于晋中盆地北部,东倚罕山,西临汾河,南北地势起伏,易守难攻,为华北的战略要地。阎锡山集团经过长期经营,修筑种类繁多的外围据点、纵深阵地和城防工事,使太原构成由各式堡垒与壕沟、暗道相结合的,互为依托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1948年9月28日解放军攻打太原时采取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其守军,然后一举攻下太原,作为战役指导方针。


  就在太原被围困之时,我的姑姑即将临产,姑父也不在身边,我奶奶去太原伺候她女儿(我姑姑),姑姑难产生下个女孩,自己因流血过多失去了生命。奶奶就把这个小女儿抱回我家抚养。本来我们家就不宽裕,填了口人就生活更困难了。小女孩挺可怜的,刚来时瘦的皮包骨,但挺能吃长得很快,大家很喜欢她。


  1949年4月底太原被解放了。后来姑父回家后又续了弦,听说续姑姑为人很好,通情达理,让姑父把小女儿接回家自己抚养。这次姑父回来就是来接回女儿的。姑父临走时,奶奶对姑父说,你看长生(我)这么大了也没个营生,你领回太原给找个活儿干吧。这样我跟着姑父离开家乡进了太原城。姑父原打算在太原开个卖面粉的店铺,让我卖面,后来政府对粮食统购统销了,店铺也没开成。


  我在太原姑姑家住了一年多也没找上工作。姑父当时在太原重型机器厂当会计,姑父就把厂里人事科长请到家里吃饭,让他帮我找个工作。科长见我头脑灵活又懂事,什么活也会干就答应了。


  当时正赶上太原市劳动局给太原钢铁厂招考工人。我高小没毕业,就买了一本《高小升学指导书》,我很爱学习,把这本书从头至尾看了好几遍,有些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一考竟然考上了,我很高兴。但太钢负责招工的人事科领导一看我身体这么瘦小,就不想要我,因为他们要招的是干重体力活的炉前工,所以就对我说“你回去吧”。我们同时来的有五六个人,我咋也不回去,后来他把我安排到太钢招待科下属的招待所当招待员,从此我走上了革命的工作岗位。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服务工作干得很出色,深得领导的赞许,年终被评为先进个人,并提了干,在招待科当了文书。


  在招待科又干了不到一年,这期间王科长找我谈话,进行党的知识和如何做一个党员的启发和教育。 所以不到半年,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满十八岁),批准为预备党员,预备期半年。1953年1月我调中央钢铁局后转了正。


  三、一切听从党召唤,机要工作献青春


  1951年5月,我已在太原钢铁厂工作。全国解放后不久,中央各部委组建,干部缺口很大。中央从全国各大厂矿企业抽调优秀干部,支援中央。由于我既是共产党员,又是贫下中农,工作积极努力,所以,我和科长及外宾招待所所长于1953年1月被调到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我被分配到局秘书处做文件管理工作。3月份,被抽调到中央重工业部办公厅机要处开办的机训班学习机要译电技术。


  1953年,我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北京,我站在天安门广场,看着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思绪万千,感谢组织把我调到首都北京。同时我清楚地记起我对母亲的承诺——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孝顺您老人家!


  当时一共抽调了20多个年轻的党团员参加三个多月的培训学习,结业后我被安排到冶金部办公厅机要处实习和工作。从太原来到北京工作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因此我更加奋发努力,不分昼夜地学习和工作,并且很快适应了工作的需要。


  机要工作保密制度很严,我们出门必须实行“二人通行制”和“个人信件检查制”,即使是看场电影和上街溜达也必须遵守此项铁的纪律。


  1954年4月,钢铁局建立机要工作,成立机要室。我被调回机要室一科搞译电工作,直到1955年3月。


  1955年初,中央决定开发大西北,为加强与边疆地区的通讯联络,中组部从各部委抽调了50多名能够独立工作的机要通信人员到边疆地质部门工作,我被分配到地质部西北局631大队。当时新疆地质局正在组建, 631大队与组建的新疆地质局合并成立新疆地质局,我又被安排到新疆局机要科工作。不久出野外,被分配到和丰工作站做机要通讯工作(离当时的苏联塔城很近),参与克拉玛依石油勘探。我们的专家对被苏联专家否定了的克拉玛依大油田重新评估,给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之后不久,我又调到了三八女子普查分队以及哈密743煤田地质勘探大队。1957年春,我又调到骆驼圈子743队找铁矿,顺利地完成了这一阶段在不同领域的机要通讯联络工作,没有发生失、泄密事故。因此被连年评为大队先进工作者,并于1957年被评选为局级先进工作者,得到了组织上给予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机要电台工作学习机会较多,为了实现野外机报合一的技术要求(机要译电人员兼电台报务业务),1958年3月,地质部决定在张家口地质学校举办机报班(新同志先学机要后学报务,老同志同时学)。1958年国庆后,地质部决定将报务培训班迁往通州地质部管理干部学院,机训队又增加了电台机务修理业务的培训。


  1958年底结业后,我被分配到山西省地质厅机要科工作,不久被调到下属晋北专署地质局机要室。之后,晋北专属地质局撤销,合并到山西省地质厅大同217地质队,我仍在机要室工作。1960年7月,我被山西省地质厅选派到北京中央办公厅一局干校24班学习机要机务业务技术。我又回到了北京,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生活。


  由于新疆工作待遇较高,每月收入180元左右,每月我除了吃喝和给母亲寄钱补贴家用外,不多花一分钱,所以来北京前我还攒了2000多元,从银行转到了北京。我做了点像样的衣服,给母亲寄了些钱让母亲来到了北京,为了兑现对母亲的一句承诺:“我一定要孝敬您老人家,让母亲好好享享福”。


  1961年春节,我把母亲接到了北京,我的学习特别忙,根本没有时间陪母亲逛北京。于是我委托最好的朋友周国巩领着母亲游览了故宫,我也抽时间和母亲看天安门,并在北京展览馆前合影留了念。我领着一辈子勤俭过日子的母亲,去北京全聚德烤鸭店花100多元吃了顿闻名中外的北京烤鸭。我第一次看到了母亲欣慰的笑容。能让母亲享福,我非常开心。


  母亲这一辈子太苦了,每当想到母亲的苦难我就止不住流泪。年轻时她嫁了一个不称心的丈夫,中年痛失爱女和爱子,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


  我的二姐嫁到了呼市,二姐夫在呼市武川县一个小学当教员,当年不挣工资挣莜面,三五个月回一趟家,只能带回一袋莜面。二姐生活拮据,又患有心脏病肺气肿,没钱好好看病。母亲就是那时从老家出来伺候二姐的病才来到呼市的,从此再也没有回过那令她伤心不已的老家。因父亲伤透了她的心,在最后一次对她施以家庭暴力后,父亲摔给母亲一句绝情的话:“你自己选择吧!”父亲扔给母亲一条绳子,并在睡觉时在枕头下面压了一把菜刀。母亲吓坏了,终于借机逃了出来,来到了呼市二姐家。我给二姐邮回去100元让她看病,遗憾的是没有看好,二姐不幸离开了人世。这事大概发生在1960年左右。紧接着第二年弟弟因羊角疯发作也离开了人世。可想而知,母亲当时承受了怎样的精神打击啊!


  我在北京中央机要学校学习了一年,学习结束后,组织上考虑我的籍贯,就把我分回山西地质局217地质队机要室工作,我很高兴能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做点工作,也方便照顾家人。


  四、成家育子、先苦后甜


  1962年7月,我和同乡张美珑同志在大同217地质队结婚。当时她在大同医专任教。我们结婚不到一周,我去太原出差,她去河北医学院进修,半年后,她又回到大同医专讲课。


  结婚前,我因营养不良浮肿,住医院两三个月,经济方面发生了困难,结婚时,只好用卖了一条灯芯绒裤子的钱买了糖块等,用美珑节省的粮票请大家吃了一顿饭,算是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当时,我们结婚住的是工人宿舍,太简单了,现在看来是不可理解。我们把这种简单的婚礼叫做革命婚礼,我们是革命夫妻。


  1963年5月,我们的第一个儿子降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幸福和欢乐。到1971年,我们的四个孩子陆续出生,但因我们先后在64、66年调到内蒙地质局野外地质队,因地质队流动性大,不让带孩子,所以将大儿子和女儿分别寄养在姑姑家和妗妗家,二儿子放在奶奶家。后来在乌兰浩特地质队比较固定了,我们才有小儿子在身边,直到八十年代初我们调回内蒙地质局后,全家才算是大团圆了。我们夫妻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二十年的两地生活每年只能团聚七天多(探亲假),因而也习惯了分分合合,1981年才调回局机关。由于聚少离多,我对家庭关心不够,对家人也充满歉疚。她也发生过对不起家庭的事情很后悔。好在我们终于熬过来了,也迎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陪母亲和同事游览天安门


  参观北京展览馆后领母亲吃北京烤鸭


  我们夫妻俩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四个孩子先后都考上了大学,小儿子还考上了北京师大的研究生。毕业后,他们都各自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美满生活,都很孝顺。


  尽管我们在经济上并不困难,但儿女们十分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健康,不时给家里买食品药品等,还在经济上不时聊表孝心。前年,儿女们给我们办了金婚纪念,去年,全家齐聚,又为我举办了八十寿宴,亲朋好友都来参加庆贺,十分热闹。


  我老伴80岁寿宴全家福


  五、乐享晚年生活、长寿不是梦


  我于1994年退休,美珑1995年退休。刚退休不久,女婿就给我们买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从此我学会了初步操作电脑,能在网上经常看看新闻,了解时事,阅读古诗词等,我也有了自己的微博、博客,并和许多网友进行交流,不时在微博、博客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在北京期间,我们参观了北京的许多风景名胜,女儿女婿还带我们去了云南、厦门、山东、上海等地去旅游,欣赏了祖国各地的美丽景色,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夫妻经常在一起玩二人麻将,并时常在小区里散散步。我兴趣较多,平时爱喝茶,金骏眉、大红袍、普洱、白茶、红茶,花茶都喜欢喝;我有不少记录毛主席生平的书籍,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主席诗词书法,乐趣自在其中。我们的子女都十分孝顺,每年都到女儿女婿家和三儿子家住上几个月,女婿也很孝顺,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晚年我因患风湿病腿疼且行走不便,女婿就推着轮椅带我们去山东、上海旅游,我深受感动。儿子儿媳们经常送吃的喝的过来,为我们购买衣服等,我们的生活很幸福。我们有幸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中国梦”时代,在健康的道路上争取百岁不是梦 !(张长生,90岁,授权发表)


  后记:我的父亲


   父亲今年九十岁了,头脑清晰,意志坚定,但有严重的幻听和耳聋,腿脚明显不如之前了,走路一拐一拐的。互联网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每天忙着看博客、看新闻、看电视、炒股,这些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


  父亲最大的爱好是购物。他每天拄着拐杖到附近的超市花钱,乐此不疲。身上不装个三五百块钱,就浑身不自在。听母亲说,他的退休金都不够他花,有时母亲干脆把他的工资卡扔给他由他花,省的老要钱。


  父亲喜欢买书,领袖人物传记、茶道、感恩之类的,买的多看的少,还时不时送我们每家一本。只可惜我们很少看书了,枉费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父亲喜欢买各种上好的茶叶,他喜欢喝浓茶,浓的我们都喝不下。虽然儿女们经常送他一些好茶,但他仍然要买,喝不了就送给我们喝。每次去看望父亲,一进门,父亲就沏好一壶浓茶让我们品尝。看着他乐呵呵的样子,我们十分欣慰。


  父亲喜欢往回买豆腐,他最拿手的菜就有麻婆豆腐。他亲手做的麻婆豆腐味道醇厚,又麻又辣。偶尔我做一回,总也做不出那种味道,父亲也不予评说,哈哈一笑就过去了。


  父亲相信做广告的产品,广告说的他都信,有的诈骗广告他也信。有一次电脑上蹦出一条QQ中奖的信息,他兴奋的半夜把母亲叫醒问银行账号,后来我下载了一篇揭露骗术的文章给他看,此事才作罢。


  父亲很讲诚信,说出的话别人都忘了他还记得十分清晰。一次他换购了一部手机,答应把旧盒子给商家还回去。其实根本没什么用,可他一遍遍叮嘱我们尽快帮他给送过去。为了守住他的诚信,我妻子开车专门送了一趟。


  父亲非常懂得感恩。他常常让我们学习感恩。他常向我们讲起曾经帮助过他的姑父、给过他资助的同事、照顾过奶奶的邻居、乳养过我们兄妹的姑姑、舅妈,念念不忘。


  父亲并不没有满足于一般老年人吃喝玩乐的“老来乐”生活,仍在寻找人生的价值,希望活得更有价值,生命更有意义。他曾抱怨说,腿不好使,耳不能听,郁闷,郁闷,郁闷,烦恼,烦恼,烦恼,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有时会半夜起来即兴写一段微博,发几句感慨;有时一个人自得其乐哼几句“妹妹你坐船头”;有时念叨着哪只股票又涨了;有时不分白天夜晚嚷嚷着要出去放风;有时突然提出照像留念;有时遐想着去台湾、湖南、太原做一次旅游......


  从父亲身上我常常会看到奶奶的影子,奶奶一言一行彰显出来的“与人为善、和蔼乐观、知恩图报、诚实善良、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关爱他人、委曲求全、坚韧不拔、不落人后”的优良品质和良好家风在父亲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起志存高远,壮心不已的老父亲,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哪敢有一丝的懈怠和混日子的想法?


  谈父亲就不能不谈母亲,母亲勤俭持家、节俭一生、淳朴善良,孝敬老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她今年也85岁了,晚年对老父亲照顾的无微不至,宽容忍耐,无怨无悔。每次回家,看到老两口和和睦睦、忍忍让让心里高兴极了。家里有点什么好吃的父母就叫我们回去。有时我们回家和他们短暂的吃顿团圆饭,感觉到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父亲是一个老小孩了。只有陪了他一辈子的母亲能不厌其烦地听他的唠叨,忍受他发脾气,陪他散步购物,一遍遍翻译和他交流沟通,哄着他开心。


   我花了很长时间和父亲沟通,听他讲家史,听他讲个人成长史。起草了《我的人生》第一稿,经父亲不断修改润色,现在已经是第五稿了。父亲的心愿就是把它打印装订成册,保存下来。我答应满足他的心愿。


  孝敬父母有四孝:一是孝身,二是孝心,三是孝志,四是孝顺。


   父母一辈子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把我们抚养成人。如今他们已经老了,能看到他们健健康康的,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祝父母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