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新人”的红本时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年人的爱情,纯粹而隽永。如今,泉城银发族补领“红本本”再证半生缘,成为了时尚新潮流。
携手相伴50年
金婚夫妻重领“结婚证”
“感觉老夫老妻又登了一次记,又结了一次婚。”83岁的施福生老人与妻子站在领结婚证的队伍里,笑得合不拢嘴。近日,市中区开展“补领红本本,回望一生情”老年人集体补领结婚证活动,给了“银发族”特别的仪式感。施福生老两口早在1965年就结了婚,后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历了几次搬家,当时的结婚证早已不见踪影。看到活动通知后,他们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83岁的施福生老人与妻子在市中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补领了结婚证。
补领结婚证,每一个细节都是浪漫。“当时的结婚证,就是一张纸,连照片都没有。”说起那张丢失的结婚证,施福生有些遗憾。对于这次合影,他满怀期待。拍照前,老伴仔细地为他整理了衣服。电脑前,他戴上眼镜查看许久,终于选定了一张满意的照片。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不到10分钟就办好了结婚证,手持崭新的“红本本”,两位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对于这些银发“新人”来说,补办结婚证的过程更像是对过往婚姻生活的致敬。据了解,近两年来,市中区已有1500余对老年夫妻补领了结婚证。
集体补领结婚证后,老人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创新服务模式
用心织密养老“幸福网”
市中区七里山街道七东社区开办“老饭桌”十余年,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为老年人补领“红本本”只是办好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面对人口老龄化现状,市中区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让辖区老年人能够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从“一老一小”的幸福感入手,增加托育机构、优化老年服务……聚焦办好“关键小事”,养老服务难点堵点问题也在不断破解。为解决老年人“一饭难求”问题、给辖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的养老服务,市中区打造多处长者食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社区为基点的“老托所”“老饭桌”小而精、个性化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家庭的肯定。今年以来,全区筛选出包括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助餐点等四类共计29处优秀养老服务设施,着力重点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持续、管理规范、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标杆典型。
在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望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一起跳舞唱歌,真正享受到了“老有所乐”。
为解决老人的实际问题,市中区将惠老政策送到最需要关心的老人家中。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为老人匹配合适的为老服务项目,打通关爱老人的“最后一米”。对高龄、空巢等困难老人群体开展居家上门服务,提供健康巡诊、爱心助浴等服务,解决老人的“衣食住行医”等问题,多措并举为老年群体提供精准的暖心服务。
让“养老”变“享老”
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敬老爱老理应成为自觉行动。不仅要从物质条件上帮助老人,还要从精神上关爱老人。站在老年人角度,补领结婚证解决了他们结婚证损毁、丢失的困扰,同时使其重温年轻时的爱与温馨,感受新时代婚礼的浪漫。更重要的是,老一辈同舟共济、相互扶持的良好家风得以传承,引导更多青年人学习优良家教家风,维系家庭和谐稳定。
市中区杆石桥街道新市区社区联合养老服务中心开设健身养生操课程,社区中老年人正在练习八段锦。
养老事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了养老创新模式带来的便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更幸福。近年来,济南市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政策创新、功能拓展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全市养老功能品质,绘就了一幅幅“温暖济南”“老有颐养”的美好画卷。
在济南英雄山风景区里,老年人们通过舞蹈锻炼身体,演绎别样晚年幸福生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每个家庭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美好愿景。今年以来,民生改善继续迈出实质步伐。一张张幸福剪影,展现出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构成一幅不断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图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