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鸡蛋背后:老人深陷贷款购保陷阱,养老钱成“唐僧肉”何时休
农村老人辛苦攒下的养老钱,竟成了某些不良机构眼中的“肥肉”!河南洛阳的黄女士,一位仅靠微薄养老金和务农收入生活的67岁老人,被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以免费领鸡蛋为由诱骗,背上14万贷款买保险。背后藏着怎样令人发指的套路?

一、河南洛阳黄女士被诱导贷款购保事件经过
事件背景与诱骗过程
河南洛阳某乡镇,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以“免费领鸡蛋”活动吸引老年人到场。
目标群体:67岁的黄女士(农民,无固定收入,仅有少量养老金和务农收入)参与活动,被多名业务员围堵推销。
话术套路:
宣称“保险即存款,利息更高”“贷款买保险不花自己钱,公司帮还贷”;
隐瞒贷款风险,谎称“只需签个字,其他不用管”;
利用黄女士不识字的特点,未解释合同条款,直接让其按手印。
贷款与购保细节
贷款操作:业务员私自使用黄女士手机,通过某金融平台办理5笔贷款(总计14万元),分6期购买6份“分红型保险”。
合同陷阱:
保险需连续缴费10年,若断缴则本金亏损;
所谓“公司代还贷”实为前3年用贷款资金抵保费,后续需黄女士自掏腰包;
承诺的“高收益”年化仅1.5%,远低于贷款利息(年化6%以上)。
事件曝光与维权困境
黄女士子女发现后要求退保,但保险公司以“合同已生效”为由拒绝,仅同意退还保单现金价值(约5万元),其余9万元损失需自行承担。
当地银保监局介入调查,但截至目前,未公布处理结果。

二、农村老人收入微薄,人寿洛阳分公司这样做,良心不痛吗?
系统性欺诈的行业顽疾
精准收割弱势群体:保险公司以“送米面油”为诱饵,专门针对信息闭塞、金融知识匮乏的农村老人,利用其信任心理实施欺诈。
内外勾结的灰色链条:部分业务员与贷款平台合作,通过返佣分成牟利,甚至伪造客户收入证明以通过贷款审核。
“良心”背后的利益逻辑
业绩压力下的道德失守:保险公司对业务员采取“狼性考核”,未单者淘汰,倒逼员工不择手段冲销量。
违法成本低廉:根据《保险法》,此类行为最高罚款仅30万元,相比保费收入微不足道,企业选择“罚了再犯”。
类似案例印证行业乱象
2022年河北老人被诱导购保案:80岁老人被业务员冒用身份贷款20万元购保,家属维权两年未果;
2023年湖南“存款变保单”事件:邮储银行员工误导老人将存款转为保险,致其损失12万元。
三、为何不能简单归咎于“老人贪小便宜”?
结构性弱势 vs. 个体责任
认知鸿沟:农村老人普遍缺乏金融、法律知识,难以识破专业话术陷阱;
生存压力:微薄收入迫使老人试图通过“免费礼品”减轻生活负担,而非单纯“贪婪”。
批判受害者逻辑的谬误
若苛责老人“贪小便宜”,实则为企业失责和监管缺位开脱。
对比案例:2024年某城市白领被诱导购保后成功维权——受教育程度高、举证能力强的群体更易获赔,凸显维权资源分配不公。

四、保护老人需制度与教育并行
严惩企业:根治“收割老人”商业模式
提高违法成本:对诱导贷款购保行为适用《刑法》诈骗罪,追究企业及负责人刑责;
行业禁入机制:违规业务员终身不得从事金融行业。
强化监管:填补农村金融安全网漏洞
强制录音录像:60岁以上老人购买保险需全程双录,并由子女远程确认;
建立“老年人金融产品风险清单”:禁止向无稳定收入老人推销借贷类保险。
赋能弱势群体
基层普法行动:村委会定期开展“防金融诈骗讲座”,用方言讲解典型案例;
简化维权程序:设立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免除检测费、律师费。
家庭与社会支持
子女定期检查老人手机中的金融类APP和短信;
社区志愿者协助筛查可疑“免费活动”。
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的行为绝非个案,而是暴露了保险行业将农村老人视为“提款机”的扭曲生态。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法律利剑斩断黑产链条,也需通过教育填补认知鸿沟。唯有让弱势群体免于被欺诈的恐惧,才能实现“老有所安”的社会承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