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今天咱们来关注一下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情况。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来了,今年的社保制度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革,不光是影响到广大退休人员的利益,还影响到在职人员的退休计划和养老生活,每一项都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内容:


第一个变化,延迟退休落地。

  2025 年,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正式拉开帷幕。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希望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将逐步延迟,每 4 个月延迟 1 个月,直至达到 63 岁;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从 50 岁开始,每 2 个月延迟 1 个月,最终延迟至 55 岁;女干部退休年龄从 55 岁起,每 4 个月延迟 1 个月,直至 58 岁。同时,弹性退休制度同步推出,允许职工在法定退休年龄基础上,经单位同意,提前或延迟不超过 3 年退休。


第二个变化,缴费年限要开始拉长

  2025 年开始,养老金缴费年限的规定也发生了变化。在 2025 年至 2029 年这 5 年的缓冲期内,退休职工的最低缴费年限仍维持在 15 年。但从 2030 年 1 月 1 日起,最低缴费年限将逐步提高,每年提高 6 个月,最终提高至 20 年。


  对于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需要为未来的养老保障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提前规划好自己的社保缴纳计划。而对于已经缴纳了较长时间社保的职工,尤其是接近 15 年缴费年限的人群,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缴费策略,考虑是否继续缴纳以获得更高的养老金待遇。


第三个变化,努力缩小城乡养老金差距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养老金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25 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养老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在 2024 年提高 20 元的基础上,2025 年继续上调 20 元,达到每月 143 元。


  根据2024年最新统计,城镇职工养老金全国平均约为3744元/月,而城乡居民养老金全国平均约为234元/月,差距达16倍。若从地区差异来看,上海城乡居民养老金可达1490元/月,而中西部农村地区仅100-200元/月,城乡居民养老金因地区产生的差距甚至超过10倍。


  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相关政策提出要在2030年前将城乡养老金差距从目前的16倍左右缩小至2倍以内。主要将通过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增加高龄补贴等方式优先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逐步向全国统筹过渡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202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元,为缩小差距奠定基础。


第四个变化,养老金全国统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关键阶段。2025 年,全国养老金统筹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养老金总体上不存在缺口,截至 2021 年 3 月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10.07 亿人,2020 年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49229 亿元,基金支出 54656 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58075 亿元。


  然而,地区之间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养老金结余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等老工业地区,面临着缴费人员少、退休人员多、抚养负担重等问题,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通过建立调剂金制度,收取各省 3.5%至 4%的基金作为中央调剂金,用于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


  总而言之,2025 年我国养老金制度的一系列变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延迟退休政策、缴费年限调整、缩小城乡养老金差距以及全国养老金统筹进程的推进,这些政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虽然这些变革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延迟退休可能引发部分群体的抵触情绪,缴费年限的延长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也存在一定难度。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变革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