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深刻折射出城乡发展的历史烙印。计划经济时期,农民以公粮、三提五统、义务工等形式支撑国家工业化,税费负担最高达年收入的30%,1953-1985年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更向城市转移数千亿元财富。这些隐性贡献虽被视作早期“社保”,却未转化为养老保障权益。


  2009年新农保实施后,农民开始自愿缴纳养老保险,但当前月均养老金仅100-200元,与城镇职工3500元的差距悬殊。进城务工农民若参与职工社保并缴满15年可享城镇待遇,但灵活就业者常因断缴难达标。


  争议焦点在于制度公平性。城镇职工工龄可折算为“视同缴费年限”,而农民的历史贡献未被纳入社保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张翼等呼吁将农业税缴纳年限视同社保缴费,并建议每年提高基础养老金30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老年农民依赖微薄的新农保养老金维持生存,难以实现体面养老。改革需突破历史贡献认定难题,建立城乡统筹的补偿机制,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农民社保问题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社会公平的试金石,亟待在制度重构中实现代际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