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退休后养老金只能领139个月”的传言在老年群体中引发热议。许多退休老人发现,自己60岁退休时,养老金计发月数刚好是139个月,于是开始担忧:领完这笔钱后,养老金会不会“断供”?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在变相削减退休待遇。实际上,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复杂的养老金计算规则,而真正让部分人“钱变少”的原因,可能并非社保政策,而是与补充养老金相关。


  “139个月”不是终点,但两类人可能面临“隐性危机”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社保养老金是终身发放的。根据国家规定,即使个人账户的钱领完了,统筹账户仍会继续补发,确保退休人员“老有所养”。但为什么有人觉得“钱变少”?这背后藏着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陷阱”。


  第一类:企业年金参保者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金,虽然能提高退休待遇,但不能终身领取。以60岁退休为例,企业年金的计发月数同样为139个月,这意味着账户里的钱发完后,这部分收入就会中断。更扎心的是,企业年金的实际发放月数可能比139个月更长,但账户收益有限,最终可能无法覆盖长期养老需求。对于养老金3000元/月的退休人员来说,若年金占1/3(约1000元),停发后综合收入直接缩水30%以上。


  第二类:商业养老保险购买者部分人为了“多一份保障”,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但这类产品条款五花八门,许多约定只能领取139个月或固定年限。一旦停发,退休人员可能面临“收入悬崖”,尤其对没有其他储蓄的老人来说,生活品质将大打折扣。


  社保养老金的“隐藏优势”与补充养老金不同,社保养老金是“活多久领多久”。随着每年养老金上调(2025年已明确继续调整),加上高龄补贴等福利,晚年收入反而会越来越高。例如,70岁以上老人每月多领100-300元补贴,相当于抵消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结尾:别被“139个月”误导,养老规划要趁早!“139个月”本质是养老金计算规则中的技术参数,而非“截止日期”。但这一数字却暴露了养老规划的漏洞:过度依赖补充养老金,可能让晚年陷入被动。


  建议两类人尽快行动:


  1. 已参保企业年金者:可考虑将年金账户转为商业养老年金险,锁定终身领取权益;
  2. 临近退休者:通过“延迟退休+提高缴费基数”增加社保账户积累,同时配置一份商业养老险作为兜底。

  养老是场“马拉松”,唯有提前规划,才能在政策变动和老龄化浪潮中稳稳守住“钱袋子”。你对养老金政策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养老规划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