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制并轨即将完成十年的过渡期,于今年十月份正式实现单轨制。在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有明显的不同,如今大家似乎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但真实情况又如何,下面以养老保险基数来看看区别在哪。


  养老金并轨后,本质上只是统一了体制内和体制外企业的养老金缴费方式和计算方式,即:


  每月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统筹账户养老金 + 职业年金/企业年金


  简单拆分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自己交的养老金总额÷计发月数


  统筹账户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前者是指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后者是指企业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属于单位福利性质。


  尽管计算公式一致,却并不意味着真的回到了同一水平。下面以缴费基数的差别来说明原因。从各省的人力资源系统官网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全国各省的缴费上下限分别为:


  地区


  缴费基数下限


  缴费基数上限


  北京


  6326


  33891


  天津


  4751


  23757


  河北


  3726.6


  18633


  山西


  3863


  19314


  内蒙古


  4481


  22407


  辽宁


  4106


  20529


  吉林


  3993.2


  19966


  黑龙江


  3858


  19290


  上海


  7310


  36549


  江苏


  4494


  24042


  浙江


  3957


  22311


  安徽


  4019


  20094


  福建


  4212


  21060


  江西


  3659


  18294


  山东


  4242


  21207


  河南


  3579


  17895


  湖北


  其中:武汉、省直


  4224


  21120


  黄石等地市


  3800


  19500


  荆州等地市


  3675


  18900


  湖南


  3770


  18852


  广东


  其中:一类


  5284


  26421


  二类


  4546


  26421


  三类


  4246


  26421


  四类


  4190


  26421


  广西


  3863


  19317


  海南


  4830


  24150


  重庆


  4118


  20587


  四川


  4246


  21228


  贵州


  4114.55


  20572.75


  云南


  4144


  20718


  西藏


  6474.6


  32373


  陕西


  4217.17


  21086


  甘肃


  4090


  20448


  青海


  4817


  24087


  宁夏


  4408


  22998


  新疆


  4575


  22875


  一方面,每个地区都会有缴费上限与下限区别,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来说,他们是按照实际工资水平足额高比例缴费;而企业在缴费基数上主观性太大,部分不规范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会按照缴费基数下限,最低比例缴纳社保,缴纳水平低,养老待遇自然低;因此,尽管计算公式是一样的,但是到最后体制内外的区别还是存在的。


  另外一方面,大部分地区的缴费上下限其实是根据上一年度的全口径社平工资来确定的,对于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来说,无疑意味着更大的基数。


  因此,就算是并轨制度实行,体制外还是不太可能和体制内完全站在同一起跑线。对于养老金长缴长得,多缴多得的制度而言,选择去基数更高的地区工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最终,能领多少养老金,其实还要看自己最终活到多少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太计较这一点养老金的多少意义并不大,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愉悦的心情去工作,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为未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