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安社区嵌入式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期。经过一年探索,已有不少社区打造出符合自身社区特点和需要的特色服务品牌。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对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广场社区、西咸新区渭城街道西电社区、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凤凰城社区、碑林区文艺路街道环南路社区在嵌入式养老服务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走访。

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广场社区:

  “老年痴呆”早筛服务老年人


  2024年,广场社区多方链接资源,嵌入第三方组织,打造了“老年痴呆”早筛、家庭医生工作室、一元养老等多个特色养老服务品牌。


  “我通过社区‘老年痴呆’早筛,查出了一些早期症状,现在我定期去社区工作室接受脑力训练,同时还跟着郑老师学习更多干预方法。”63岁的张豫秦说。


  张豫秦所说的工作室放着一台30×40cm的白色平板仪器。“这是我们进行早筛的仪器之一,是基于眼动的认知筛查系统。”第三方机构相关负责人李先生说。


  “以前,很多老年痴呆患者严重到不认识人、大小便失禁才前往医院就诊,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随着筛查手段的进步,老年痴呆患者越来越早被发现、被诊断,对于延缓病情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李先生说,“随着老年痴呆的年轻化,目前我们在社区进行的早筛和干预不仅免费,还面向所有居民。”


  脑力训练负责人郑老师说:“我们采用了婴幼儿早教期脑力运动的相关教具,研发了适合老年人的脑力游戏,来刺激大脑的神经元链接,增强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广场社区党委书记刘宏介绍,社区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内,有一台陕西省保健学会提供的能为辖区居民免费进行免疫力检测的仪器。“体验者将头电极戴在额头上,双手、双脚展开放在相应触屏上,约3分钟即可在手机上得到一份覆盖全身器官的免疫风险报告。”工作室工作人员说。


  “我也在这台机器上体验了,健康度是80,这个初筛报告能帮我及时了解身体的大致情况,在医院就诊时提供一些参考,特别方便。”79岁的居民吴阿姨说。


  “2025年,已运行2年的爱心为老活动‘一碗面’将进入第3个年头。”刘宏说,“头两年,我们发动辖区爱心企业参与,今年我们将该项目升级为全部由居民爱心募捐的慈善活动,厨师由志愿者担任,但只是对80岁以上居民免费,其他年龄段社区居民6元一份的价格不变。”90岁的居民张懿说:“这‘一碗面’啊,我们老两口从开始一直吃到现在!吃饭时和老邻居们聊聊,那氛围简直不要太好!”


  “今年我们还引入第三方养老机构——福乐康,他们目前正在筹划‘1元养老’项目,即每天1元,居民可享受艾灸桶、理疗、按摩等服务。”刘宏说,“我认为,要做好社区嵌入式服务,就应该将社区打造为党建引领下资源整合的平台,并通过社区准入制嵌入更多辖区居民需要的资源,打造贴合社区实际的特色服务,与各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西咸新区渭城街道西电社区:

  开展“三色为老”服务


  “前两天,我们社区养老服务站因设备检修关了2天门,好几个老人不停来问啥时候开门。”1月8日,西电社区党委书记史培养对记者说,“说实话,心里还挺欣慰,因为大家对这个活动站点产生了依赖。”


  西电社区养老服务站位于水岸朝阳小区中部,“面积约为432平方米,东侧为社区食堂,对辖区老人按不同年龄有优惠。”史培养说,“西侧依次为书法室、棋牌室、大厅等活动部室。”


  大厅内,7位双手拿着扇子的阿姨正跟着乐曲起舞,理疗室内有几位阿姨正理疗。正进行红外线脚部按摩的宋阿姨说:“我70多岁,办了红外线和按摩椅的年卡,一年一共365元,这儿离家近价格便宜,没事儿我就来按摩。”坐在一旁艾灸桶的孙阿姨说:“以前没这个站点时,有些无聊,现在一有空就来这儿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牌,主要能和大家聊聊天,还能听一些定期举办的中老年养生讲座,退休生活都丰富起来了,真好!”


  而在史培养看来,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正是社区嵌入式服务更好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氛围好了,好服务才能真搞好。”他说。


  在养老服务方面,西电社区以支部党员、“两委”成员、专职网格员、小区楼栋长、居民志愿者为核心的“五级”养老服务架构日渐成型。


  “2024年,我们着重打造‘三色为老’服务:根据辖区老人的身体和需求情况进行‘红黄蓝’三色分类服务:其中‘红色’服务等级主要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或行动不便的人群;‘黄色’服务等级主要针对80岁以上、子女长期无法提供足够照顾,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蓝色’服务等级主要涵盖不属于前两个等级的60岁以上独居老人等。”史培养说,“‘红色’等级要求一对一随叫随到,侧重安全守护等;‘黄色’等级要求一对多每周上门,侧重随访关心、排忧解难等;‘蓝色’等级要求一对多每月至少上门一次,侧重生活动态掌握、心理疏导等。”


  同时,上门人员还需要做到“敲门三件事”:一是“开门三问”(问健康、问餐食、问家常)、二是“进门三检”(检查水、电、气)、三是“出门三清”(清杂物、清垃圾、清通道)。还确定了周四志愿服务日,所有志愿者上门为辖区老人服务。“社区嵌入式服务应体现‘嵌入’二字:一方面嵌入硬件设施如场地等,另一方面还要嵌入理念。”史培养说,截至2024年底,西电社区的“社区合伙人”已增至14家企业、11个社会组织、6个“双报到”党组织、72名企事业党团员、300多名志愿者。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凤凰城社区:

  老年大学就开在家门口


  1月7日上午,寒风凛冽,在西安市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凤凰城社区养老服务站,却是一番暖意融融的温馨场面。


  十余名老年人围成一圈,有人拉二胡,有人吹电吹管,有人拉小提琴,大家共唱起《珊瑚颂》,动听的乐声和欢乐的笑声传出很远。


  这群人中,一位二胡技巧娴熟、神情投入的老人尤为显眼。老人姓郝,今年90多岁了,“我以前在国营厂工作,从小就喜欢二胡,自学成才,退休后还带了几个徒弟。我在附近住着,听徒弟说凤凰城社区养老服务站针对老年人提供很多服务,其中就有排练乐曲,反正离我家也不远,我就来了,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天天来。”郝大爷说,自己耳不聋眼不花,家里也没有啥让他操心的事,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天天开心,“每天来社区养老服务站,和朋友们聊聊音乐,谈谈家常,楼下的社区餐厅对我这样的老年人还是免费的,随时可以去吃饭,这样的生活,太方便了!”


  62岁的李世军也喜欢拉二胡,住在附近的小区,他从老家来西安帮忙接送孙子上下学,大孙子14岁,二孙子8岁。他说,养老服务站的内容很丰富,是老年人的快乐驿站。


  1月7日上午,在凤凰城社区老年大学国画课教室,几位中老年人和一位小朋友坐在教室里学习着国画。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睿介绍,国画老师邀请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的老师,每周二、四来教授1个半小时的课程。


  68岁的谢阿姨是凤凰城小区居民,她说,自己对国画很感兴趣,但是退休之前一直很忙,看到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了国画课便报了名,“老年大学就开在家门口,学习家庭两不误,对老年人来说,是切实的福利。”


  社区养老服务站墙上,张贴着多幅老年模特队参加比赛、活动的照片,李睿说,老年模特队也是社区的一支特色队伍,是社区老年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60岁的张翠玲是老年模特队的创办者,“我很喜欢模特表演,以前只是接触过,但不专业,退休后潜心学习了五年,获得了专业的资格证,也有了组建模特队的想法。”张翠玲的想法得到了李睿的支持,给她们提供了专门的排练场地,购置了专业的训练设备,社区模特队很快就组建起来了。“现在我们模特队固定团员13人,经常参加社区各种活动,这项运动也给社区的老年人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她们更健康,更自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张翠玲骄傲地说。


  凤凰城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便民食堂以及即将投入使用的托育中心,都在同一栋楼上,养老、托育与社区办公室一门之隔,非常便利。便民食堂位于一楼,为居民提供普惠的饭菜价格,在食堂的醒目位置写着:60-70岁优惠1元,70-85岁优惠2元,85岁以上免费。


  据悉,凤凰城社区成立于2018年8月,辖6个居民小区,服务居民4070户近万人。现阶段,凤凰城社区嵌入式社区建设中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早教)、儿童托管、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九项服务。今后还将不断优化创新嵌入式社区项目,广泛挖掘居民需求,积极开展形式新颖的各类服务项目,形成多元化的“嵌入式”社区服务体系。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文 强军/图


碑林区文艺路街道环南路社区:

  长者食堂7元管饱


  1月9日上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刚走到环南路社区门口,就被一阵悠扬的音乐吸引,原来,这是社区口琴队在排练。


  一楼的老年人活动室里坐着10位老年人,他们正在排练乐曲《生活是这样的美好》。有人负责吹小口琴,有人负责吹大口琴,大家配合默契。


  “我以前在学校德育部门工作,经常负责带学生们参演文艺节目,对音乐非常感兴趣。退休之后到了社区口琴队开始正式学习口琴,就爱上了这项活动。”57岁的冯阿姨说,学习口琴让自己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开阔了眼界,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


  71岁的韩建华是社区口琴队的“主心骨”,很多乐曲都是由他改编成口琴乐谱的。“我2007年就因为吹口琴上过《华商报》,当时是在兴庆宫公园和一些朋友表演,被摄影记者拍到了照片,发表在报纸上。”韩建华笑着说,自己也是一位口琴爱好者,退休之后,潜心钻研口琴技艺,组建了口琴队,“口琴让我们这群老年人找到了退休后的生活新乐趣。”


  环南路社区养老服务站是由社区提供场所,引入第三方经营,从2021年正式运营至今,是社区老年人最爱来的地方。


  “我最近肩周炎犯了,胳膊疼得举不起来,每天来社区养老服务站做理疗。”72岁的荣阿姨在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做治疗,感觉效果很不错。


  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姬女士告诉记者,养老服务站可以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上门助浴、理疗套餐、陪诊助医、老年托管、上门助洁、老年大学、中医理疗、助餐送餐等多项服务,涉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只要老年人有需求,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服务。


  当日,环南路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大学也满溢着欢笑声与音乐声,近30位老人同奏二胡。


  80岁的王奶奶告诉记者,她是从70多岁才开始学习二胡的,“有这么一项兴趣爱好,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是个寄托,也能和团里的伙伴聚聚聊聊,这也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份期待。”


  中午11点,环南路社区长者食堂厨房里,社区主任邓菊梅一边熬着稀饭,一边准备蒸饺,“今天的午饭就是蒸饺、炒菜、稀饭,7元钱吃到饱,想吃多少吃多少。”邓菊梅说,这些食材都是她一大早准备的,多年如一日给老人们做饭,就是为了老人们能花最少的钱,在家门口吃上一口热乎饭。


  “人年纪大了就发愁做饭,我一个人在家都是凑合吃。自从开设了社区长者食堂,一顿饭7元钱,对老年人来说真是福音。”68岁的张阿姨说,她几乎天天来吃午饭,这里的饭清淡可口,价格实惠。


  邓菊梅说,开办这个长者食堂的初衷,就是为了老人能便利吃饭,解决独居、空巢、高龄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如今,除了可以现场吃饭,也能提供送餐服务。


  为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将公共服务资源有机嵌入社区,碑林区按照“以需定供”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区居民需求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社一案”方案设计,精准确定设施布局及服务内容,真正让优质服务“嵌”到百姓心坎上。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文 强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