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养老破局农村养老焦虑 土地政策释放新动能
【本报记者 李为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月待遇仅为205元,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仍处低位。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土地流转收益、集体资产分红等新型养老支撑体系正在崛起,专家呼吁老年群体跳出单一养老金思维,把握农村产权改革红利。
土地流转收益超养老金6倍
在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72岁的王德发将3.2亩承包地流转给蔬菜合作社,年租金收入达1.5万元,是其城乡居民养老金的8倍。农业农村部2024年调研显示,全国土地流转均价达每亩1080元/年,确权颁证使农民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12.7%。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指出:“农村老人拥有承包地、宅基地、农房‘三块地’资源,盘活资产比纠结养老金更具现实价值。”
集体资产量化激活沉睡资本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试点集体资产股权继承制,老年人可将持有的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转让给子女或村集体,折现用于养老支出。该镇汪巷村71岁的周梅花通过股权置换获得18万元养老储备金,相当于其43年的养老金总和。全国已有4.2万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量化资产总额达1.7万亿元,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支点。
政策工具箱里的养老增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揭示,农村养老保障呈现“三个70%”特征——70%老年人参与庭院经济创收、70%村庄设立互助养老点、70%县域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在四川省丹棱县,政府整合财政资金推出“银发家庭农场”补贴,老年人经营2亩以上果园即可获年度补贴3000元,较基础养老金提升近3倍。
当前,自然资源部正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全国试点,江苏金湖县退出户平均获补偿26.8万元。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建议,60岁以上老人可重点参与“土地承包权换养老服务”项目,将土地经营权交由村集体托管,置换助餐、医疗巡诊等精准照护。随着农村综合改革深化,老年群体需转变“等靠要”思维,用活政策红利构筑多元养老防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