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你买的‘纯棉’一次性内裤,竟是垃圾堆旁的涤纶假货?
今晚的央视3·15晚会,再次撕开了消费市场光鲜表象下的丑陋真相——一次性内裤这一“便捷卫生”的爆款产品,竟暗藏触目惊心的生产黑幕。记者暗访发现,多家知名品牌代工厂不仅以次充好、虚假标注材质,更在徒手操作、垃圾环绕的车间里,用毒液喷洗内裤,彻底颠覆消费者对“卫生”的认知。
生产现场:垃圾堆旁的“卫生用品”
在河南商丘市的多家代工厂内,央视记者目睹了令人作呕的场景:
- 原料造假:包装标注“纯棉”的内裤,实际使用廉价涤纶面料,成本骤降50%以上;
- 环境脏乱:布料与垃圾杂物混放,工人徒手分拣,工作台甚至成了用餐区;
- 毒液“美容”:为掩盖污渍,工人直接向成品喷洒含刺激性气味的“枪水”(强力速干去污剂),其成分可能引发皮肤过敏。
更讽刺的是,这些产品打着“EO灭菌”“抑菌率99%”的旗号,实际却跳过灭菌工序。一家为浪莎、贝姿妍代工的企业直言:“杀菌要加钱,客户选便宜的方案。”
产业链追踪:从黑作坊到电商爆款
这些劣质内裤如何流入市场?调查揭示了三大路径:
1. 虚假资质:代工厂伪造检测报告,包装上标注“如沐春风”等虚构企业名称,规避监管;
2. 低价倾销:电商平台以“厂家直销”为噱头,单条售价低至0.5元,部分店铺销量超10万件;
3. 品牌背锅:代工厂同时为多个品牌供货,质量问题爆发后品牌方互相推诿。
卫生用品的“安全底线”谁来守护?
当“方便”沦为黑心商家的敛财工具,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选购避坑:警惕过度低价产品,认准正规渠道和检测标识(如“EO灭菌”需具备医疗器械资质);
监管升级:建立生产废料全流程追踪系统,对代工厂实施“一厂违规,全网下架”连带处罚;
行业自净:品牌方需公开供应链,接受第三方突击检查,重建消费信任。
一次性内裤的乱象,不过是消费市场“野蛮生长”的缩影。从卫生巾残次品翻新到内裤毒液喷洗,3·15晚会年复一年地曝光,却仍有企业铤而走险。唯有消费者擦亮双眼、平台严控门槛、法律重拳出击,才能让“贴身安全”不再是一句空话。
(本文基于央视3·15晚会及多方调查原创整理,呼吁转发让更多消费者避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