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京东集团宣布一项重磅福利:全额承担外卖骑手五险一金的全部成本,包括个人缴纳部分,确保骑手到手的现金收入不缩水。这一举措迅速引发热议,被赞为“行业标杆”。然而,当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迈入新阶段时,另一个同样辛劳的群体——环卫工人,却仍在低薪、高风险、低保障的泥潭中挣扎。今天,我们想为这群“城市美容师”呐喊:他们的尊严,何时能被社会真正看见?


  京东此次为外卖骑手提供的保障并非偶然,自2025年3月1日起,京东逐步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兼职骑手则享有意外险和医疗险。更值得关注的是,京东强调“同工同酬”,通过承担全部社保成本,避免骑手收入因缴费而降低,甚至计划通过管理优化提升骑手群体的整体待遇。京东杀入外卖的“破冰之举”,从骑手权益保护上升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无论是营销手段,还是真心实意,都彰显高手风范。


  这一举措的背后,是企业对劳动者价值的重估:骑手不再是“零工经济”中的消耗品,而是有尊严、有保障的正式员工。京东的实践证明,企业完全有能力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承担起对劳动者的基本责任。


  与骑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卫工人高负荷、低保障的“隐形人”的生存现状:


  收入微薄,难以糊口。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环卫工人平均工资仅提高10%,但一线工人月收入仍徘徊在“最低工资标准”边缘,部分地区甚至不足2000元。相比之下,同类体力工作(如快递、家政)月薪普遍超过4000元。超时工作成常态,但加班费几乎为零。有些城市环卫工人需凌晨4点上岗,日均工作12小时,却无额外补偿。


  社保缺失,风险自担。尽管政策要求全覆盖,但实际中仍有环卫工人因年龄偏大、地方财政紧张、企业节约成本考虑等原因无法参保。一旦遭遇疾病或工伤,家庭可能瞬间陷入绝境。某省调查显示,30%的环卫工人仅拥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50%。


  年龄歧视与职业尊严缺失。近期广州某街道招聘环卫工要求“35岁以下”,引发舆论哗然。具体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这样的招聘,虽最终整改,却暴露出社会对环卫行业的偏见,既要求高强度劳动,又拒绝给予合理待遇,将环卫工作等同于“低端劳动力蓄水池”一样。


  京东的案例证明,企业完全有能力改善劳动者待遇。环卫行业亟需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联动,让环卫工人不再“用健康换生存”。


  政府:强化政策落地与财政保障,提高环卫预算,将福利明确纳入预算,确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标准,并建立与物价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严查社保缴纳漏洞,对拒缴、漏缴企业实施重罚,同时为超龄工人提供专项保障计划。


  企业:推动机械化与人性化管理,加大机械设备投入力度和提高使用技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借鉴京东“同工同酬”理念,将环卫工纳入全员保障体系,提供职业培训与晋升通道;创新管理模式和分配机制,实施“多劳多得、少劳少的”动态激励机制,打破一刀切的用工模式。


  社会:打破偏见,给予尊重,停止将环卫工视为“低端职业”,加大通过媒体宣传、公益行动提升其社会形象。例如,支持“最美环卫工人”评选,让他们的付出被看见;个人层面,从垃圾分类、减少杜绝随手乱丢垃圾做起,减轻环卫工负担。商铺、企业严格执行门前三保等全民参与的氛围。


  京东为骑手兜底社保的勇气,应当成为全社会反思的起点。当外卖骑手可以“收入稳定、老有保障”时,环卫工人不该继续在寒风中“裸奔”。城市的洁净,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尊严为代价。今天,我们呼吁:给环卫工人一份体面的工资,一份完整的社保,一个被尊重的未来!


  转发这条推送,让改变发生。


  更多阅读请点击链接:京东为骑手兜底社保,环卫工人却在“裸奔”:谁该为他们的尊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