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亿,占总人口的21.1%;到2035年,这一群体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催生了庞大的银发经济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30万亿元,其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智能适老产品等细分领域的年均增速就超过20%。


  2025年国家发表《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推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并提出要将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2.2%。在鼓励补充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下,2025年个人养老金账户规模也已超90亿元,各个商业银行加速了布局养老金融产品。与此同时,工信部也已推动1924家网站及APP完成适老化改造,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家庭养老床位等技术应用普及。


  这些政策与数据表明,银发经济不仅是“蓝海”,更是国家战略重点,在此同时就催生了不少所谓的“养老规划师”。


“月入十万的养老规划师”的现状

  目前被包装为“高收入专业顾问”的养老规划师,实际多以销售为核心目标。京报网、北京晚报、北晚在线等媒体均已报道揭示了其本质就是销售。


  多数从业者收入依赖推荐养老院入住(佣金为月费的10%-30%)或销售金融产品(如养老年金险、目标基金)的佣金获益,而并非专业养老规划服务。例如,上海某机构以“高端养老社区测评”为名,实际就是通过收取高额中介费获利,其单笔佣金可达数万元。


  在“月入十万的养老规划师”的概念包装下,培训机构就以“月入十万”为噱头开设高价培训班,但课程内容空洞,甚至伪造资质证书。催生了“月入十万养老规划师”的火热。接着,其所从业者利用老年人对政策(如长护险、遗产规划)的不熟悉,推销高价服务。甚至诱导老年人预付数年养老院费用或捆绑销售低效保健品等,而后机构跑路,恶性循环。


  从以上所看,养老规划师需从“销售导向”向“专业服务”转型,而究竟该如何做呢?我们往下看!


如何成为真正的专业养老规划师?

  那就要突破“销售”标签,通过专业化与多维赋能构建核心竞争力:


  第一,就是资质与知识体系升级。我们可以通过人社部职业养老规划师认证,掌握养老保险、医疗护理、遗产法等跨学科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还要时刻了解、解读国家政策,例如,通过了解学习2025年《个人养老金支持政策》允许税收优惠,规划师就可以通过精准计算为客户提供专业节税方案。


  第二,可以通过科技工具与数据赋能专业。利用AI测算养老金缺口(如替代率低于70%需补足)、匹配养老社区(如上海护理床位供需缺口达75%)等可以全局掌握我们的行业情况。通过整合跌倒监测、健康手环等物联网设备,可以为客户提供实时风险预警等服务。


  第三,从长远计,要创新服务模式。从“单一床位推荐”转向涵盖医疗资源对接、遗嘱信托、代际矛盾调解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家庭全周期管理,客单价就可能提升至5万元以上。参与政府“家庭养老床位”项目,每单也可获3000-5000元补贴。都是通过不同模式获得合法利益。


  第四,参与规范培训。上海、河南等地政府主导推出“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计划,2025年预计培训超50万名专业人员。还要企业内训培训,如平安人寿、光大银行设立“养老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产品设计、客户沟通标准化流程。


养老规划师的行业趋势与潜在风险

  2025年后,养老金融产品准入、佣金比例等细则也将出台,从而整体行业也将更加透明化。在当今技术的加持下,AI健康管理、VR养老社区体验等技术普及,服务成本也将降低30%以上。而高端市场(如旅居养老、私人护理)与普惠型服务(社区日间照料)的分化也更加明显。整体市场更加明朗,所需专业的养老规划师也更加迫切。


  在市场活跃的情况下,资本肯定逐利而为,过度承诺收益或隐瞒合同条款,就可能面临诉讼(如重庆某公司因诱导预付被立案)。并发的行业乱象也将导致客户流失,产生信任危机,就需要通过第三方认证(如ISO养老服务质量标准)等重建信誉。同时,长护险试点范围调整、税收优惠收紧等都可能影响盈利模式,从业人员就需要动态调整业务重心。


未来的养老规划师

  养老规划师的“高收入神话”需以专业能力为根基,而非销售技巧。从业者应抓住政策红利(如护理床位补贴、数字适老化改造),通过科技赋能与标准化服务构建差异化优势,同时严守合规底线,方能在银发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