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对养老金有哪些影响呢?
隔壁老王快要退休了,突然听领居说,个人办理退休养老金手续,需要提供人事档案,审核缴费年限的具体情况,不然无法领取养老金。
人事档案对养老金有哪些影响呢?这需要分不同的参保群体来看。
普通职工社保群体
如果你是92年个人养老保险实施之后才开始参保的新人群体,那么你参与的就是普通职工社保类型,对于这类快退休群体,不存在人事档案的说法。
那是不是就不能退休了,也无法领取养老金呢?其实对于没有人事档案的职工参保群体,只要缴费满15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按照实际的缴费年限,领取个人退休养老金。
机关和事业单位参保群体
在1992年开始实施职工个人养老保险制度之前,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是按照个人工龄和职称,来领取退休养老金的,这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保类型。
随着社保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我们就有了普通职工社保类型,所有职工群体都需要通过个人和单位缴费,来积累养老金,并且缴费满15年,到了男性60岁和女性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的手续。
2014年养老保险并轨之后,所谓的机关单位社保就不存在了,只有统一的职工社保和城乡居民社保。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两类比较特殊的社保群体,一类是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时候,已经退休的机关单位群体,一类是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还没有退休的机关单位群体,这两类人我们称之为老人和中人群体。
人事档案主要是针对这两类社保参保群体的,需要根据人事档案来审核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和提前审档案
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可以分为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两种类型,对于新人参保群体来说,计算养老金参考的就是实际的缴费年限,不存在视同缴费年限,遵循的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社保基本公平原则。
而视同缴费年限指的是老人和中人群体的连续工龄,在机关和事业单位有从业经历的,往往需要根据连续工龄和职称,计算养老金,这些都需要人事档案作为参考依据。
对于社保养老制度实施之前的老人群体,人事档案的职称越高,连续工龄越长,获得的养老待遇也越高。
而对于中人群体来说,既有机关单位社保,也有普通职工社保,那么这类群体比普通职工社保群体多了一份过渡性养老金的补贴,有一个10年的过渡期,需要根根据人事档案来审核视同缴费年限,计算中人群体的过渡性养老金。
如果你是快退休的中人群体,提供人事档案审核视同缴费年限,这样就可以在领取普通职工社保养老金的同时,在根据连续工龄情况,再领取一部分视同缴费年限的过渡性养老金。
对于中人和老人参保群体来说,人事档案的审核关乎你的养老金高低水平。
在快退休的时候,可以申请提前审档,现在社保部门都有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提前核准的业务,可以帮助参保人了解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情况,视同缴费年限。
如果提前审档发现有相关参保人员和人事材料缺失的,就可以保留缓冲时间,去补充详细的材料,让自己领取到更多的养老金,避免因为人事档案不清晰问题,导致养老金发放少了。
你觉得人事档案对社保的个人养老金有哪些影响?欢迎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